首页 > 理论 > 教育 >

以书偿画见性真

2015-08-18 22:17:14 未知
  上世纪70年代初,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在上海,巧遇陈叔亮先生,一老一少,一见如故,谈兴正浓时,有人来说有急事与先生商量,只能就此打住,临别时他将北京寓所的地址留给我,让我方便时去他家中再聊,见面不到20分钟,他那热诚宽厚的长者之风却永远温暖着我的心。作为后学,因急于向前辈求教,回来后我便试着给先生写信,他每次都是十分认真地回答我的所提所问,当时已近“文革”尾声,许多文艺青年尚处于迷惘状态,先生提醒大家要坚信党的文艺方针,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对我们而言,这确实是一种鼓舞。
 
  有一件事我一直铭记在心,1975年,我将自己所作的一幅鸡雏图寄请先生指正,其实是想请先生为拙画添上几笔。我原拟画一百幅雏鸡,每幅均请前辈师长补景,自然也少不了求先生赐笔,可画寄出后等了好长时间,却不见先生回音,自觉是否有点冒昧,最后还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先生再写一信,婉转地提及寄画之事,几天后接到先生来函,拆开一看,见是先生所书一纸,细看跋语,方知拙作已丢失,先生特以书作相赠,以作补偿,区区一幅小画,何敢与大家手笔相提并论呢!得此厚待,不觉心生惭愧之感,跋语最后用了“聊表罪歉”四个字,更使我感到惶恐不安。那时先生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平日事务繁冗,如我等之辈求教者亦不在少数,一封平常的信函偶有散失乃小事一桩,而先生却把他当成了一回事,不仅以书偿画,而且表示歉意,由此可见老人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对青年人的关爱之情。先生早年投身于革命,后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又是一位众艺兼长的艺术家,他有一个信条:“首先是革命者,然后才是艺术家。”他始终践行这一信条,他的一言一行,都能让人感悟到一个革命者的胸怀,一个艺术家的执着,一位老人的慈祥。
 
  最初,陈叔亮先生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画家,其实,他对书法的追求也是如痴如醉,其对书法事业发展的关注尤为书界同仁们所称道。“文革”之后,书坛得以复苏,与日本书法界的交流活动也渐趋频繁,日本书法团体众多,而我国仅在部分省市有书法社团,且多半无正常活动,更无全国性的有关组织,我曾连续致函中国文联,建议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以公开信的形式邀约全国书界名流联名呼吁,先生十分赞同此举,并以他所处地位的优势和威望,竭力陈词,畅抒己见,呼号不止,终于在他们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在战争年代中他曾有诗曰:“十年抱璞轻生死,午夜磨刀问斗牛。”这是矢志于革命胜利的信念。在和平时期,他同样以拼搏的精神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国书协成立后,先生荣任副主席和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先生有句云:“手中一支笔,背后十亿人”,先生钟爱书法,热心于书法事业,努力使书法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时刻以社会担当为己任。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