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格清淡 其理幽奥
——中国画艺术写意精神之管见
■蒋跃
什么是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我认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不仅是工具、方法和技能的施展,更是一种艺术观念的整体系统。
中国文化发轫之初就与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奥秘紧密相联,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认知过程中,奠定了中国画艺术对客观世界特殊的体验和观照方式,决定了其艺术形式不重物理特征的思维特点和时空风貌。这种理想的绘画特征在于用心感悟自然和表现自然,选取最能表达画家自我内心感受的笔墨形态呈现。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是这种观念的准确表述。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书画之艺,皆需意气而成”,这里的意气,强调的是画家心中涌出的情思和活力——抒发胸臆,吟咏性情,追求诗意。表现在画面形式上是寓情意于松动用笔、融主观于客观景物之中。这种写意性,畅快淋漓,具有音乐、舞蹈的节奏之美和无限诗意的遐想。
中国的宋代,由于皇帝的倡导等社会原因,写实能力达到巅峰,绘画作品十分细致缜密。但同时代文人苏东坡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他认为绘画用完全写实的描摹,实在不足取。的确,我认为,绘画贵在深刻。诸如和谐、节奏、虚实、呼应等等理想的艺术之境。这种深刻性就是写意精神的本质,造型的力度,构图的完整,笔墨的精致,思想的内涵都在这面旗帜下得以渐渐显现。
因为,写其意象,既然是画家胸臆的表达,物象必然要随表达的需要而发生变化,不是照抄对象,而是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过画家的锤炼,成为不似而似的意象,也成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象。除此之外,在技法的表达上是写其笔意。强调书法用笔、骨法用笔。写意的“写”就是出自于运笔的韵致、力度和节奏。众所周知,中国画也称文人画,正是有众多具有文学和书法修养的文化人的积极参与,终于引发了元、明、清写意画的大潮,笔墨的解放起到了发酵的作用。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写意画,尤其是写意人物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思潮影响等诸多原因,许多画家摒弃了写意画法,转而精工细作。当然,其中也有好作品,对推动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纵观这些年全国性的各种国画展,写意作品寥寥无几,比拼制作成为一种风尚。有些作品匠气十足,缺乏激情,再现的东西多,表现的东西少,形成僵化沉滞状态。我认为这不利于中国画的健康发展。此次“写意中国”首届中国画水墨大展的举办,中国美协艺委会、辽宁文联等在沈阳举办方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
其实,我们横向看西方,也反证了写意性的重大意义。19世纪,在印象主义之后,受东方绘画观念的影响,画坛发生的最大变化,一是反对叙述性,认为那是文学家的事;二是反对模仿性,提出绘画要回到绘画本身,即对形式语言的追求;三是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由此生发出了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等写意形态的艺术面貌,塞尚、梵高、毕加索、马蒂斯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至此,世界绘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写意性的作品能使国画的语言带来生动美、节奏美、流动美。并使形、气、力、情等因素糅合应用,倾注画面,达到兼容并蓄,挥洒奔放的感人效果。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实现写意精神,必须加强个人修炼,包括基本功、经验、技法、胆识等。具体讲,一是要以中国画论中“气韵生动”作为思想内涵。“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随迹立形,备仪不俗”(荆浩《笔法记》)。注重精神品格的追求,取意气神韵之所到。二是充分挖掘用笔和生宣纸的潜力,“一笔而成,气脉通贯”,笔致随情绪心迹活动而徐徐展开,讲究骨法,以文人之灵趣倾注画面,以学养品格注之笔端,刚柔相济、方圆相契。写意性,也给画家的主观表现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广阔的天地。尤其在生宣纸上的泼墨,使画面虚虚实实,让人有想象余地,更富有浪漫情调。三是做到水意的酣畅。写意精神,强调水的韵味。水与墨融合变化无常,又极具透明感。水载墨色或干或湿,干湿相间,达到有与无的转换;或聚散渗化,含蓄空灵,达到柔美与深沉的统一;或流动冲涌,酣畅淋漓,达到精、气、神的贯通。
简言之,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自然属性和个性语言特点的切入,浸淫了很强的民族意识。中国画以水为媒介,水能生韵,墨能生势,笔能生气。墨色的洗炼,用笔的潇洒,种种运动和变化与自然保持和谐,具有独到的视觉感染力,成就了一种乐于驾驭的热情。这种随机性、抒情性对创作过程的体现,以及它的单纯、透、薄、轻、空、灵等等特质,都赋予了中国画写意精神极大的空间。也最能容纳入在静思默想中感悟到那种幽深清远、淡泊自然的审美情趣。并以简约明快的特点引发出一种东方神秘的魅力:寓美于淡、返朴归真,“其格清淡,其理幽奥。”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更是一种思想觉悟。人生苦短,画家一辈子探索的东西十分有限,关键是在有限的点子上不断深化,完成由客观转向主动的蜕变。潘天寿先生说过“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的确,艺术层面,不上那个台阶,无法看到新天地。很多画家希望有捷径,绕过写意这道关,通过精工细作掩盖许多能力上的不足,此路不通矣!
写意精神的呼唤,令中国画不再与一切平庸之作为伍。以意趣、意韵、意境为内涵,从技法层面转向道法层面应该是当今画家们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