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 > 技法 >

临摹《圣教序》易出现的问题

2016-01-11 17:41:12 未知

  《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建。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全文共1902字。其风格瘦硬,古朴高雅,剪裁得体,结构多姿,浑然天成。

  该帖虽是集字,但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圣教序》结字生动,疏密有间,章法有致。临习《圣教序》使得笔法爽利质朴,线条劲健,中锋取质,侧锋取妍。在日后书法创作中达到欹侧洒脱,含蓄蕴籍的艺术效果。

  在临习《圣教序》之前,书写工具的选择也很重要。

  一、笔的选择:如用羊毫,不宜过长过软,如用狼毫,不宜过粗过硬,也可用加健中、小白云。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要用锋颖好的新笔,写秃了的笔不要用。

二、墨的选择:书画墨汁加水。水要用山泉或纯净水。加多少,依墨的浓度而定,过少黏厚枯滞,拖不动笔;过多则肥烂稀薄,字无筋骨。首先调好墨的浓度,笔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过多过饱。

  三、纸的选择: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

  四、《圣教序》字帖的版本推荐—— 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

  书写工具的选择有益于我们更好临习《圣教序》,但在实际临帖中常常会出现居多问题,譬如:结构不准、用笔迟滞、虚实不分、作抄书对待等。如何处理临帖中出现的问题,这里简略谈几点。

  一、结构不准。王字、米字、颜字的区别,不外乎是字的结构与用笔二者不同,其中结构是关键。必须仔细研究每个字的布局空间,笔画的左右长短、高低、斜度与角度,偏旁部首的搭配、大小、错让等关系。细心观察,勤于练习,终有收获。

  二、用笔迟滞。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眼睛一面看帖,手里一边写,既注意临写结构,又注意笔画轻重安排,写写停停,在运笔时便滞涩、弯曲,不干脆果断,顾此失彼。初临习者如此,属正常现象。值得提醒的是王字的用笔极其流畅,不允许出现迟滞、枯涩的笔画,所以临习者在实临中应该严格尊重原碑的面目。

要解决用笔迟滞问题的方法是要多临、多写,熟能生巧。在临写中记住字的结构,再默写,做到一气呵成,便不会迟滞。如果临习一段时间仍有抖颤迟滞现象,这表明临习者对毛笔的性能、驾驭能力本身尚存在问题,还需要再进行些其它用笔的基本训练。

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结构准确基础上的流畅,如果一味追求流畅、果断,而失其结构,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三、虚实不分。这里的实指是字本身应该有的笔画,而虚则是那些相连的引带笔画。行书中的实虚相间,临习者往往难以把握分寸,实笔细软飘然,而虚笔则粗重结实。

  虚实讲究的是用笔。提、按、顿、蹲、过、挫、回、扭、转、折,轻重相间,笔法有力。用笔先求规矩入巧,精熟之后,自能美观。此帖有的字的笔画是重力在头,有的是先轻后重,有的是在转折处发力。比如“梦”字是整个笔的三分之二的毫锋着纸,粗放有力,而“趣”、“有”字都是笔尖一点点着纸,细如游丝。在碑帖中虽没有特别明显的虚实,但临习者首先了解该字的写法之后,便可以自如地依照碑而处理手下的虚实问题。

  四、作抄书对待。这是临帖中常见的一种毛病,从头到尾地抄一遍,从不总结临帖的心得。

  临习的目的,首先要解决每个字的造型及用笔问题,应独字临写,拣其重点,总结优缺点。临写的次数不宜过多,有的临习者会把一个字写上十几遍以上,最后感觉麻木,以数量凑质量,往往最后几个字还没有前面的好。如果三、四遍就能准确把握字形,隔日温习一遍,待掌握其笔法结构后,再整篇临写。若作抄书对待,势必效果甚微,且失其真正的目的。

  另外,执笔不当,工具不当,都会造成实临中的问题。总之,能够掌握一种正确的实临方法,这是书法学习的前提,也是必修课。

(选自《中国书画导报六年精选集》书法指导·碑帖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