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术 >

从生活到艺术的距离

2016-03-23 00:08:32 未知
  人们通常会因艺术作品内容与形象是否具备可识别性而简单概括为具象艺术或抽象艺术。其实,即便在作品中看到与自然对象相似的形状或内容,也并不代表就真的看懂了艺术,包括一些艺术家在内,而一件不知所云的艺术作品却可能在精神上离我们更近。
 
  同样一幅作品在大众的眼中通常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论是怎样的作品,置于不同的场景和观众之前,它所散发的审美力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为,作品只有在完成之前一切都只与艺术家本人更多的相关,但在完成并呈现之后,它的生命力在不同时段的体现不只是依赖它本身,它还主要基于观看的人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他们自身感受力的不同。因为当你真的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以及懂得艺术总是与“自我”相关,那么在作品前驻足或注目凝视时你才可以尝试不被表面的内容题材、画种材料、技术观念等各种随波逐流的因素所干扰而引起困惑,才会真切并热诚地用心去感受作品、才可能体验到作品内在张狂奔流的力量,才可能从中获得属于你的精神愉悦。当然,叙述详尽的作品会轻松地让观众介入情境、会让他们误以为他们看懂了艺术。其实不然,他们只是会更多丢失属于他们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体验,因为信息越详尽,离先入为主的引导、叙述与技术分析更近,离艺术层面的精神则更远。
 
  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也显然不止是不断的获取精进的技术或是一味对客观自然的模仿。因为艺术不是简单映射自然的仿制品,它的使命是唤醒我们在惯常生活中日渐麻木的心灵,这需要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在与素材、工具、材料、题材、时间、艺术观念、自我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等等关系中获得某种符合独特自我的逻辑,而不是避开自身的局限,更不是只在扬长避短中获得技术成熟趋向狭窄的符号化或风格化,而是在不断创作实验中形成某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描绘一切事物的能力。这样,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才能在不断的转换与变化中无惧地获得自由与新生。
 
  每一个艺术家的一生都是由不同阶段的艺术历程所组成。就个体而言,艺术家本人对艺术的认识会有不同阶段的深化或转变,体现在作品上最明显的便是风格形式的改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其实很缓慢,从作品的具体创作到艺术观念的更新都如是。这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反叛并不断重新获得自我肯定的矛盾而综合的过程。
 
  相对于作品的面貌,艺术家个体的成长与变化更多是指内在思想和对艺术精神理解的不同。正如康定斯基所说: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有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这是艺术中唯一不变的法则。换句话说,艺术家对作品与艺术的理解在某个阶段需超乎内容、题材、工具材料、技术等单向的思维,因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个精神有机体,这其实也是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与艺术思维的两级通过各种感觉媒介对自身产生的认知。
 
  显然,此时的作品在创作中有控制地释放着激情与感性的力量,这使得作品比以往更具抽象的论述和高亢的基调,更具某种强大的积极奋进的精神“原动力”,尤其包涵着艺术家对艺术、生活、自身的精神至尚的秩序与理论体系包裹下的在日常中具有自我觉醒的灵魂。
 
  (蒯连会,南京艺术学院博士、江苏省油雕院专职画家,现居南京)


  
蒯连会 春水东流 83×58cm 布面油画 2015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