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英国光华书店:46年来的文化坚守

2017-01-26 09:06:03 

  □本报记者 范燕莹

    光华书店常年开办书画班等介绍中华文化的相关学习班。 光华书店 供图

    位于繁华的伦敦市中心唐人街上的光华书店不大,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但它是目前全英唯一一家中文书店。近日,光华书店举办了一场展览,展出了近百幅(封)反映其发展历史的照片及信件,真实呈现了光华书店46年的文化传播之路。

    见证中英文化交流发展

    1967年的每个星期天,在伦敦海德公园里经常有位年轻人卖《毛主席语录》,有时一个周末他能卖出2000多本。这位年轻人就是21岁的邓家祥,他原本是伦敦一家中餐厅的厨师,卖书是其兼职。1971年,在当地华人的帮助下,邓家祥在银行贷款2000英镑办起了书店,全英第一家华文书店——光华书店由此诞生。

    在1970年到1980年间,每个月都有两次,全英国图书馆和大学的汉学家们都在盼着一列驶向国王十字街火车站的邮政列车的到来。列车到站后,邓家祥会一麻袋一麻袋地扛下那些印有“中国邮政”字样的包裹。当老邓顺利护送这些包裹到光华书店后,全英国的汉学家才算吃了定心丸,因为这些沉甸甸的邮包里,装的是维系现当代英国汉学研究、门类覆盖中华文明方方面面的华文书刊。

    大英图书馆于1973年才通过光华书店恢复了中断长达20多年的中国书刊馆藏。时任大英图书馆中国馆藏部主任的吴芳思回忆:“当时从中国买书不容易,邓先生和他的光华书店真的是帮助了所有的图书馆,10多年中我们都是通过他买书。”光华书店长期为英国各大图书馆、高校提供帮助,是英国汉学家研究中国的重要窗口。

    2006年,邓家祥以1英镑的价格将光华书店转让给了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全身而退。他转让书店的要求只有一个——保留“光华”这个名字,为中华文化再添荣光。

    “光华书店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光华书店总裁茹静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时的环境下,光华书店不仅在文化上是独特的,在市场中更是无法替代的。在图书行业中,从业者一般会把读者需求大致分为学术需求、教育需求、大众需求。那时英国读者对中国出版物的三种需求都是通过光华书店来满足的。她认为,任何一个黄金发展时期都是跟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的,而随着贸易的开放、学术需求的专业化、大众需求的发展,光华书店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一家书店是不能与行业变革的洪流抗衡的。

    记录书与人美好相遇

    书店员工逆势而行的坚守,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为每一本书注入温度;而读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支持,更是光华书店得以维系的不竭动力。36年前,一位醉心于中国文学的英国读者,经常光顾这家不起眼的中国书店。如今,他告诉记者,他还清楚地记得,他当年在光华书店买过一本精装英文版的巴金的《家》,外文出版社1958年出版,当时的价格是2.35英镑。6个月前,这位老先生又回到了久违的光华书店。他带着一个皮箱,将他收藏的所有在光华书店购买的书赠予书店,其中就有那本还贴着当年光华书店价签的《家》。

    见证光华书店46年发展历程的老顾客万英回忆道:“我记得那会儿我三十几岁,在店里打工一天可以赚14英镑,我用12.5英镑买了一本书,书名叫《毛主席评传》。当年,光华书店就像我们的一个信息中心,我们在打工的间隙会来这里看书,就连约会也定在光华书店里。”一位来书店找书的顾客这样告诉书店店员:“我认为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支持你们这样的独立书店,而不是一边嘴上说着支持你们,一边把钱交给电商,让他们越做越大。”当他被告知亚马逊网上书店可以买到他询问的书,但他仍然选择通过光华书店订购,即使要付出更高的价钱。

    茹静刚开始接触光华书店是2003年在国图集团公司图书出口部工作时,当时光华书店是该公司在英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没有想到几年后她会成为光华书店的一员。“在未来发展中,我们不会忘记书店的光荣历史,更要坚守文化窗口的社会职能,融入现代管理方式,更新品牌含义。”茹静说。在她看来,从书店标识的更新,到书签等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及每一场活动的组织,需要大家做好这些细节,为光华品牌添加更多新元素。

    网络时代的书店转型

    “我刚去的时候正赶上光华书店搬家。”2012年—2015年期间,国图集团公司出口中心商户市场部总监赵震作为派驻英国常青图书有限公司(英国最大的中国图书发行商、最专业的汉语教学出版发行公司)的业务代表,负责光华书店的运营。谈及2012年光华书店搬迁的原因,赵震介绍,光华书店自1971年成立以来,一直坚守原址,原本书店打算续租,无奈房东鉴于书店经营的微利,准备将铺面收回变成一家蛋糕店。光华书店只好被迫搬迁。“搬迁后的书店面积只比原来大了10平方米,租金却从一年6万英镑增加到9万英镑,上涨50%。”赵震介绍,因为装修、租金上涨等方面的开支,实际上书店搬迁后的头一年是亏损的。

    由于受到网络书店和电子书阅读潮流的冲击,以及高昂的房租,加上中文书店的受众面非常窄,因此,网络时代光华书店的经营步履维艰。“经过多年苦心经营,从目前来看,书店已经恢复至搬迁前的经营水平,这背后所有人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赵震介绍。与国内实体书店转型相比,光华书店注重体验式消费升级的同时,还结合海外中文书店的特点,探索出了一个沉浸式书店的模式。所谓“教学式书店模式”,具体是指书店常年开办书画班、茶艺班等介绍中华文化的相关学习、兴趣班,学员们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还能带动书店相关图书、文创产品的销售。赵震介绍,随着时间流逝,光华书店的一批老读者也渐渐远去。如今儿童成为光华书店重点培养的读者对象,特别是华裔第二代,因此,书店也将变身为汉语教学的乐园。书店会定期举办儿童阅读活动或亲子活动,通过汉语教学、阅读活动,帮助书店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与时俱进的光华书店不但开辟了网络销售渠道,还与常青图书有限公司强强联合。通过合作,使光华书店拥有了便捷的全球配送平台。“常青图书有很大的库房,有自己的物流体系,与光华书店合作后,让书店可以走的路更宽阔了。”赵震这样阐释光华书店与常青图书的资源整合。“如今我们经常接到来自波兰、捷克等国家读者的邮件、订单。”

    光华这家小小的海外书店,在46年的发展过程中,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出版业、中英文化交流的发展,在这家实体书店中,凝聚了爱书人的真情实感。未来,光华书店,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将为中华文化再添荣光。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