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定出版宗旨,坚守出版信念,坚持出版创新!中国出版业大有可为!
——译林出版社社长 顾爱彬
回首丙申
“我始终认为,单体出版社在中国图书市场的成长空间还很大。”《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电话采访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时,他不断地向记者强调这句话。
2016年,译林社继续保持良好的高位增长态势,经营业绩更是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78亿元,较2015年增长3.26%,完成预算指标的101.49%;实现利润总额1亿元,较2015年增长108.91%,完成预算指标的200.88%;其中,社本部实现利润总额0.8亿元,较2015年增长37.03%。
2016年,译林社一般图书的表现异常突出。顾爱彬告诉记者,出版社这几年一直在抓一般图书出版,2016年可以说是一般图书的丰收年。码洋增长了30%—40%,销量超过10万册以上的图书有20多种,退货只有5%。销量最好的一本书是《查令十字街84号》(精装珍藏版),8个多月销售超过80万册。此外,格非的《望春风》等也已经成为长销图书。
2016年,译林社还进行了内部结构的调整,顾爱彬向记者介绍,出版社本部原有部门进行了适度裂变:原外国文学出版分社拆分为新知出版中心和文学出版中心,原人文社科图书事业部变更为人文社科出版中心,成立专门的文博出版中心。同时,在上海成立出版中心,进一步做好优质出版资源的集聚开发;初步建立起内部孵化机制,鼓励一些有想法、有才华的编辑,依据个人兴趣志向,成立个人出版工作室。
展望丁酉
“2017年,首要的任务还是抓质量。”顾爱彬说,读者对图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质量不过关就会被抛弃。2016年译林社已经修订了相关的质量管理规定以及配套制度,涉及各个环节质量监督,出现问题就处罚。2017年,译林社将进一步加强执行力度,梳理流程,把控节点,确保产品质量过硬。
出版专业化建设是译林社这几年的工作重点,在顾爱彬看来,外国文学、原创文学、人文社科、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基础教育等各板块细分市场都要做深做透,才能实现内容创新。为此,2017年译林社将继续优化组织架构。顾爱彬向记者透露,其实出版社10多年前就有在京沪成立出版中心的想法,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缘。去年因缘际会成立了上海出版中心,今年重点谋划在北京成立第二个异地出版中心。希望充分开发利用京沪两地的优质出版资源,打造出译林社出版新平台。此外,今年还将成立原创文学出版中心,规模化进入华语原创文学出版市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打造译林社又一个品牌。对于刚建立的出版中心,顾爱彬表示,首先考虑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出好书,打品牌。所以,当记者问到今年译林社出书品种规划时,顾爱彬给记者的答案是“没有特别要求”。“如果只出50种,但每种都做得特别好,那就没必要出100种。”顾爱彬的观点是,“做好书,用好书赚钱”。
这几年,译林社在渠道方面的努力已经让他们尝到了甜头。顾爱彬认为,营销和销售是一张皮,必须捆绑在一起,做营销要为销售服务,要能转化为销售。所以译林社没有设立专门的营销部门,而要成立二合一的市场营销中心。同时,每个编辑部都有营销编辑,每个编辑都要参与到营销中。谈起社里现有的渠道发展,顾爱彬用了4个字“非常不错”。在渠道建设上员工们很用心,成效明显,去年地面店就实现了4倍的增长。今年译林社将细分渠道,在维护和巩固、拓展渠道上下更大的功夫,让好的产品顺畅进入渠道。
在出版产业链延伸拓展方面,译林社一直在影视和培训两个领域稳步推进。译林社控股子公司译林影视传媒公司今年将全力推动《沙漏》《秘果》等电影的拍摄、营销及上线工作。在培训领域,“凤凰机器人”英语培训项目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6年年底,加盟校区共计216家,覆盖全国19个省、2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顾爱彬说,现在每天去公司考察学习的人非常多,2017年预计会带来不错的销售收入。
“用好书垒品牌,用品牌谋市场。”顾爱彬说,2017年译林社将继续在此轨道上健康运营。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