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南京社博士工作室: 栽下梧桐树 筑巢引凤来

2017-02-15 08:25:40 
  ■本期关注:出版社办工作室


  编者按 出版社转企改制的脚步不断加快,成立工作室如今已经成为业界潮流。


  本周刊继2016年12月12日推出3个工作室个案,本版再推3个案例,请读者领略它们不一样的生存之道。

  

 

  成立时间:2010年


  团队人数:5人


  品牌特色:为了实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平台,能干事的人有空间,干成事的人有回报”的用人思路和机制,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将南京出版社博士工作室进行了提档升级,打造成为集团的博士工作室。

 

  □本报记者 刘蓓蓓


  2010年南京出版社创立博士工作室时,刚入社4年的朱天乐作为在职博士被吸纳其中。经过几年重大项目的锻炼,2014年他被任命为出版社新成立的重大选题编辑部主任,成为南京社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在2014年以前,出版社新入职或在职的博士们是分散在各个编辑部的;2014年,重大选题编辑部成立,使得博士工作室有了一个落地的平台。博士工作室成员目前共有5位,负责人就是南京社社长、同样也是博士的卢海鸣。其他4位中,有3位是中层干部,还有一位博士2016年刚入社。


  机会多、平台大、能做事,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有足够吸引力的。他们加盟后,这个成立仅7年的博士工作室,不仅在重大项目出版上成绩出色,而且为出版社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压担子快速成长


  2010年,南京社面临着编辑青黄不接的用人状况。骨干编辑都是老同志,新编辑成长得比较慢。南京社副总编辑樊立文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提出设立博士工作室的发展战略。这个工作室直接由社长卢海鸣一手负责。


  在工作室成员的工资标准上,出版社自然给予其特殊的政策。但更让博士们心动的是机会和平台。社领导会将自己思考的选题交给他们,让他们担任重大项目责任人,在压力中快速成长;还会亲自带着他们找作者、找专家,为他们打通路子,让他们少走弯路。


  因此,短短几年,博士工作室在打造学术精品和创新力作方面,就取得了累累硕果。工作室几位成员根据所学之长,均有一定建树。工作室策划的“明朝文化研究丛书”、《南京大屠杀辞典》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纪念馆故事》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重点出版物”的项目;“国家公祭日”系列丛书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全国50种图书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重点选题”之一。


  工作室提档升级


  重大选题锻炼的不仅是博士,还有参与这个项目组的所有人,由此让社内年轻编辑得到了更多实践的机会,此前编辑青黄不接的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樊立文告诉记者,出版社现在基本上每个编辑部都配备了一名主任助理,相当于中层岗位,通过老编辑“传帮带”对他们进行培养,进行人才储备。


  不过,樊立文说,出版社也清楚认识到,包括博士在内,编辑的综合能力仍比较欠缺。因此,出版社这几年分两步进行这方面的改进:第一步是继续引进人才。除了高学历人才外,还非常欢迎曾在民营书业企业供职的全方位人才加盟。第二步是对现有人员进行大量培训。去年南京社成立了审读室,除了抓质量管理外,还负责员工的学习和培训。2016年,南京社举办的社级以上培训就有60多场次,多的月份平均一星期就有一次。出版社只有不到70人,去年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培训。樊立文说,这些大规模密集的学习培训,在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博士工作室的做法得到了南京出版传媒集团的认可,2012年年底集团成立后,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为了实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平台,能干事的人有空间,干成事的人有回报”的用人思路和机制,集团又将博士工作室进行了提档升级,打造成为集团的博士工作室,将整个集团及下属单位的博士集中在一起,给予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加以培养、使用,“博士工作室及人才引进培训工程”成功申报了南京市2012年度文化人才工作资助项目。樊立文告诉记者,出版社的博士工作室主要是培养编辑人才,而集团的则是包括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综合人才。比如王雪岩博士由于各方面表现优异,从出版社被调至集团金陵书苑担任负责人。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