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至5年间,上海出版物发行网点布局规划方面会有哪些重要举措?上海城市的阅读文化生态又会呈现哪些新风貌?近日,上海市《扶持本市实体书店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完成,开始听取各方意见。几场座谈会下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中觅得了一些新动向。
建店节奏加快
市场远未饱和
上海是全国率先实行实体书店扶持政策的城市。过去5年间,实体书店在上海呈现出明显的回暖态势。尤其是近两年来,全国比较好的品牌书店几乎都开始落户上海,江苏的大众书局、浙江的博库书城、北京的蒲蒲兰、重庆的西西弗、四川的言几又、广州的方所……用琳琅满目来形容也不为过。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品牌店2017年在沪扩张势头依旧不减,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将有近20家中大体量实体书店开出。
其中,步伐最快的当属四川今日阅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言几又书店),4月将有2家店开业,分别为言几又虹桥天地店和长宁来福士店,分别为2000平方米和3200平方米。“公司2017年在上海将是一个深度拓展的态势,会布局10家左右门店,且有别于之前的4家门店,都是中大体量的。”今日阅读上海分公司负责人周娟介绍说,“我们想先把上海平台搭好。上海分公司不仅仅做上海,上海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去辐射周边。”
此外,大众书局年内将新增3家门店,方所也将在上海浦东开出一个6000平方米的综合书店。来自重庆的西西弗,2016年在上海一口气开出4家门店,尽管目前暂无开店打算,然而,西西弗上海地区执行总监张志忠告诉记者,或许在下半年会有拓展,“我们认为,西西弗在上海的饱和量将是8至10家店。”
“上海实体书店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类还远未饱和,发展空间还很大。”一位业内人士说。记者也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了解到,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加速,书店在一些大型商业网点和社区还存在空白;此前,市新闻出版局委托市发行协会对上海高校周边的书店做过一个调研,情况也不尽理想。“未来3至5年内,如何调整规划布局实体书店建设将是一个工作重点。”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一名负责人如是说。
跨界人才涌入
带来全新理念
大隐书局法定代表人刘军从事过很多行业,去年成为书店行业中的“新兵”,成绩却是不容小觑的。书局开业1个月就能自我循环,目前已有了一批固定读者。很快,第二家门店开业,专注做中国近现代历史图书以及红色文创产品的销售,运营情况也不错。半层书店则是大学生创业,两个合伙人一个学法律,一个学建筑设计,做书店也是有模有样,很短时间就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
事实上,上海此轮实体书店回归潮中,跨界人才加入非常明显,衡山·和集、建投书店等也是如此。由于跨界人才的加入,书店不再是简单重复过去的经营模式,而是在新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中,找到了新定位,即逐渐融入都市生活的新场景。
刘军介绍说,大隐书局2017年还将新开2至4家门店,会分两个品牌来运作,500平方米以下的是书店,依旧叫大隐书局;500平方米以上叫大隐精舍,功能会更加复合。“更像是一个人文空间,但是以分享阅读作为主体,或者说是载体,融合了书院、剧场、艺廊、古琴茶道等精致生活情趣的诸多功能。”
实践两年多,半层书店合伙人韩晶也有了新想法。她发现,由于半层书店的开业,为书店所在地带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学者和港台文化人士、中外游客。“书店是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空间资源的激发点而存在的。我们已经想好了,下一个书店不一定很大,但是一定会开在一个独特的地点,以此实现书店对城市空间的责任,留住上海城市的历史文脉。”
“跨界人才的加入,为书店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观念、新做法。我们局已经在跟市发行协会研究,要经常举办一些培训和研讨会。上海不仅要成为实体书店发展高地,还要在新形势下,做实体书店理论高地,为别的城市提供上海经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