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明远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议。作为诗词研究者,如何看待电视节目热播对于出版领域的启示意义?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何以一直畅销?当代年轻读者的需求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月14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人间词话》研究者彭玉平。
彭玉平表示,从《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全民追捧来看,诗词图书的出版市场是巨大的。出版社一定不要忽视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群对于诗词冷热不均的态度,一旦机缘巧合,“冷”就会变成“热”。出版业应由此调整思路,把握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将传统诗词与当代文化结合,在提高当代文化内涵方面下功夫。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对于出版社策划诗词图书有怎样的参照借鉴作用?
彭玉平:出版业要紧跟时代,好的出版物应该引领时代的精神发展方向。出版界应该从《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中嗅到新气息,把握先机,赢得市场。
首先,选本类图书的重新编选要建立在调研基础之上。现在市场上的各类诗词选本已经很多,为什么还要重新编选?因为不同时代的人,对诗词的审美眼光有所不同。出版社应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职业范围的读者做调研,把读者最喜欢的诗人、词人与作品的相关数据提供给诗词选本的编撰者。
其次,推出新的注释本、评说本、导读本也非常重要。在解说、导读、评论等方面,图书要侧重于诗词本身的情感、思想以及审美。同时,也要兼及介绍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再次,除了在普通民众层面带动氛围,也要推进学术发展。出版社可以同时着手关于诗词发展的普及性撰述和精深的学术研究类图书出版。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你作为《人间词话》的研究者,怎样看待这本文学批评著作在图书市场的热销?
彭玉平: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确实是出版界的“宠儿”。但实事求是地说,市场上《人间词话》各种版本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抄袭现象。原因就在于要精准理解《人间词话》并不是一件易事。王国维词学思想的底蕴,有些看上去很朴实、很简单的语言,背后的深意,没有从事相关研究的人未必能够把握。
严格来说,《人间词话》并不是老幼皆宜的词学普及著作,而是立意高远、要对当时词坛进行革新的一部著作。
《人间词话》虽然立意高远,却在社会各阶层受到欢迎。出版社要思考其中的原因。我想,是因为王国维提出的理论契合一般读者追求自然、讲究真实灵动的心理。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怎么看待诗词热的持续性?出版社应如何适应读者诗词阅读需求的改变?
彭玉平:诗词大会能够推进诗词阅读,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中国诗词大会》毕竟是综艺节目,从它引发的现象落实到本质,能维持多久,我表示怀疑。因为,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家生活节奏非常快,诗词这种慢生活体验的结晶,始终处于点缀状态。所谓点缀状态,就是在生活中,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是可有可无的。
出版界应适当做一些工作,尽量淡化“可无”,强化“可有”,将诗词热这种风气尽量延续得更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以传统诗词与当代文化结合,让传统诗词更具现代气息。但不要奢望诗词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因为诗词这种传统文化,其形式和审美上有种种限制。
在追求效率的社会,当代年轻读者的审美情怀可能更接近王国维推崇的自然真切,喜欢阅读的读者可以自由进入作品情境中,不希望遇到太多阅读障碍。鸿篇巨制、用典故过多、结构过于跳跃、意象上过于密集的作品,需要在看了专业解读之后才能领会。因此,在普及性诗词图书方面,出版社应该做好解读工作。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