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北京福建大厦,《中国金鱼图鉴》暨《金鱼:中国人的艺术物种》研讨会如约举行。与会专家公认,这本收录257种金鱼、600多张照片的《中国金鱼图鉴》,无疑是迄今为止反映我国金鱼发展现状最全面、最精美的大型图典。
次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一间会议室,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蝴蝶专家对《中国蝴蝶图鉴》给予了高度赞扬。这部4卷本图鉴重达15千克,2000余页,以1.1万张照片展现了中国400属1700多种蝴蝶。与会专家认为,这是有史以来对中国蝴蝶品种最全面的展示和梳理。
“两个研讨会上,都听到有人用‘没想到,震撼’来形容两本图鉴,我很满足。我这人没别的爱好,最快乐的事,就是自己出的书被业内人士认可。”海峡书局生态出版项目总监曲利明表示。
从做书到做数据库
曲利明带领团队转向生态题材出版,最初只想做本最好的“鸟书”。他的口头禅是“要做就做全国最好的”。
2013年,这部耗费了曲利明5年时间,汇聚全国鸟类专家、鸟类摄影家、观鸟组织之力,包括21目、101科、1200种野生鸟类高清晰图片,定价2800元的三卷本《中国鸟类图鉴》终于出版,立刻在全国鸟类爱好者中间引起轰动,两年后该书便获得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编撰鸟类图鉴的经历,让曲利明意识到中国生态出版的薄弱。事实上,不仅鸟类,还有兽类、鱼类、昆虫、蝴蝶、真菌类等生物,国内的图典要么陈旧落伍,要么收录不全,许多出版社直接引进国外的图鉴,所以关于中国的部分或品种有限,或信息失真。
鉴于此,曲利明迅速启动了一系列生态选题的出版工作。他具体描述说,在出版各种纸本图鉴书的过程中,海峡书局汇聚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学术资源和内容资源,建立起一个完备的自然生态数据库;再推动生态教育进入幼儿园、中小学,让孩子们在生态数据库的视频、图像和立体情境中,感受自然的魅力;还要在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建立生态出版基地,拍摄、采集和展示当地的生物资源。
在曲利明眼里,出版什么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迅速完善生物数据库,占据“生态出版”高地,以绝对的内容优势创建出版品牌。
做亲自种菜的厨师
在《中国鸟类图鉴》的策划过程中,曲利明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分类系统。原来,国内通行的鸟类分类系统与国际不同,很多民间鸟类爱好者、海归学者,都不认可国内的分类系统。这涉及学术和学派的论争。最后,在一批年轻学者的支持下,《中国鸟类图鉴》采用了国际分类系统。
《中国金鱼图鉴》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传统金鱼分类方法一直存在学术争论。该书来自全国各地的编委在福州开会时,大家都担心图鉴出版会卡在这里,曲利明请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他只是说:“我是外行,只要结果。会议期间请大家拿个方案出来,否则到此为止,散伙。算我招待大家来福州旅游了一趟。”奇迹般地,与会者居然达成了使用“文蛋二分法”的共识——此前,没人敢想象这部图鉴会采用这种激进但比较合理的分类系统。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李长青谈到“文蛋二分法”时表示:“这是一种对内容的深度介入,产业链的延长。出版社的传统做法,就像厨师买菜来加工,整治一桌宴席请客。曲利明的做法相当于厨师亲自去种菜,从源头保证菜的品质,再烹调宴客。出版社对内容的控制权更强了。”
曲利明表示:“出版社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容,不然怎么建数据库?”他表示限于条件,目前图鉴书的稿费其实很低,例如《中国鸟类图鉴》中的每张照片只能付给作者30元,但出版社与作者的合同中写明出版社允许作者另作他用,开放共享,而出版社每次使用时,比如出版《中国鸟类图鉴》便携版,还会再付稿费给作者,不同于其他出版社用200元就买断了照片使用权。他介绍,今天中国的生态照片处于一个很低的价位,如果像欧美那样每张照片数千元,目前出版社恐怕很难承受。也就是说,如果出版社不建立自己的数据库,10年后生态出版的门槛可能会很高。
积极传播生态知识
曲利明的计划还有很多。2017年,他要完成的项目包括《中国兽类图鉴》《中国海洋鱼类图鉴》《中国多肉植物图鉴·仙人掌科卷》,以及《中国鸟类图鉴》的衍生产品“雉科类”“鸻鹬类”“鸭科类”等,同时还要启动《中国甲虫图鉴》《中国蜻蜓图鉴》《中国竹子图鉴》《中国两爬图鉴》。他的生态数据库,以每年数千个物种的速度增加,越来越充实。
曲利明和他的团队整合中国科学院和各地高校、研究所的学术资源,生态、环保、摄影等团体的社会力量,以及生物爱好者的标本和影像档案,分门别类,逐一清点我国的庞大物种,建立起一个数字化的“生物王国”。
生态出版是什么?不仅是传播生态知识,更是传递一种生态信念,分享一种生态价值。曲利明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付出了很大的生态代价。我们的生态系统出了问题。我们做生态出版,是为了让大家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这就是海峡书局和曲利明的生态出版梦想。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