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我的新华书店情缘

2017-04-29 09:47:46 网络
  
  新华琐忆


  □北京市读者 刘春声


  淘书、藏书、读书是我的一大嗜好,为此,逛新华书店就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京津沪,苏锡杭,凡我走过的地方,时间再紧也要去新华书店点个卯。上海的福州路、天津的小白楼、北京的王府井,有新华书店的地方总有我的身影。几十年下来,居然庋集了十几大柜的书。我喜欢在夜深人静时,随手抽出一本在灯下打开,许多陈年往事就会在那个瞬间复活。


  柜子里有一部《左传句解》,购于天津。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我去逛劝业场,偶然发现一个不大的新华书店,更让我惊喜的是柜台里还有一些古旧书在出售。在一摞旧书里,我翻到了这部《左传句解》,让人心动的是书中夹印了两幅彩色地图,一幅是大清国地图,一幅是世界地图,反映的是光绪三十四年世界和中国版图的情形。卖书的是一位50多岁的老人,开始他以为我翻这些旧书只是出于好奇,当我掏出钱要买这部书时,他才感到有些惊讶,随即热情地接待我这个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学生,买这部书只花了一块两毛钱,现在这点钱只能买两根油条。接着他又帮我选了《三国志》《二十四史论断大全》《汉学师承记》和巾箱本《史略》等线装书,这算是我自己买的第一批藏书。


  1979年深秋,我第一次去无锡,在去往惠山的途中走进一家新华书店,架上的一本《楹联丛话》让我喜出望外。正值开禁不久,文化领域尚未走出荒漠,读书人见到一本好书,好比久旱逢甘霖。就在此时,故事发生了: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我伸手取书时,另一只手几乎同时也伸向这本书,一位长者比我快了一刹那,先把这本书拿到了手中。我抱着一丝侥幸问店里,才知道这是最后一本。我很失望,因为在无锡只有一天时间。没想到的是,听到我和店家的对话,那位付完钱即将离去的老人说了一句话,让我如沐春风:听口音你是北方人,那我就是主人喽,既然是主人,怎么能不让给客人呢。就在这个当口,书店的营业员也走了过来,对那位老人说,哎呀老大哥,你太够意思了,好好,你给我两天时间,我一定想办法再给你找一本。那天,我一直站在书店门口目送他,直到他的背影消失在街角转弯处。


  手头有几本旧字帖是在西安读书时买的。小寨有个新华书店,离学校最近,我是那里的常客。有一天,我看到书店在重新布置格局,店里女同志居多,干起来十分吃力,我随即回校叫来十几个同学,帮着她们搬书,这以后,我们成了书店的朋友,不但可以到柜台里选书,还可以到后面的书库泡上半天。一次,有人给书店送来一批旧书,请店里帮着找个买主,她们想到了我,给我打电话通知我来先选,我听到这个消息后,特别高兴,很快就赶来了,在这批书里,我买下了清代拓本《颜氏家庙碑》《大字麻姑仙坛记》和天津近代书法家华世奎写的《孝经》。直到今天,每当看到这些字帖,就让我想起那个城市和那个书店。


  1979年,那时我还在军中。有一次上级给我们部队下拨了两万元用于建立图书室。我毛遂自荐,把买书的事儿揽了过来。当时北京西四十路字口西北角有个新华书店,我每天去这家书店挑书,大多是社科类和刚刚再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我那些日子像长在书店里,挑书看书忙得不亦乐乎,和书店的人也打得火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却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后来北京有了书市,我也成了新华书店大棚的常客。留恋从前的新华书店和那些卖书人,是怀念他们让人倍感温馨的敬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书店是文化的桥梁,也是一个城市的窗口,通过书店的经营者,读者认识了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文化,一个书店的故事往往也就是这个城市的故事。


  是挚友亦是心灵家园


  □江苏省读者 史青


  人生如一列火车,由生的起点开往死的终点却从不曾停歇,沿途的风景一闪而过,变了又变,那些记忆中熟悉的人,熟悉的地方早已换了一个模样,而那些过往也消散在长风中,如过眼云烟,然而我却清晰地记得那个地方,在那里发生的一切恍如隔世,从未改变。


  宝应新华书店坐落在最繁华的地段。它的门前种着两棵树,一棵是银杏,另一棵也是银杏,银杏叶掩映中的新华书店永远是那么的安静,它静静地看着门前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四季变换,年复一年,却岿然不动,仿佛一眼已是万年。


  母亲是县城书店的老员工,我童年几乎所有的时光都在那里度过,或许是因为这一层缘故,我眼中的新华书店没有了神秘,它不再是知识的殿堂,却更像是我的朋友,如母亲亲切的怀抱,温暖可以触摸。在那里,我结识了一群可爱天真的“五(3)班的坏小子”;在那里,我拥有了两只有思想、有情感的小宠物“笑猫”“地包天”,他们陪着我闹,看着我笑,引领着我去初尝文学的蜜果,一直以为他们永远不会离我而去,直到有一天这一系列的书完结,我才发现他们的背影在我的脑海里早已渐行渐远,无奈只能转身,而泪水却已模糊了双眼,也许在离别的那一瞬间,我已褪去了稚气,步入了我的“少女时代”。


  县城里的书店没有那么的雅致,更谈不上豪华,最喜欢的便是外国文学书柜前的落地窗,捧一本雪莱坐在窗前看窗外、楼下,忽然明白了汪国真的一句诗:“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前的清风微徐,和光同尘,不正是雪莱笔下所渴望的“春天”吗?每当这时,转头看向大堂员工叔叔和阿姨的笑脸,那一句句真诚的问候是我见到的最温情的春景。


  时光走走停停,都说人这一辈子委身于时光却别裁于死亡,我又怎会料到我在这个县城的新华书店里度过了五年、十年、二十年,如今我将要背上行囊,只身打马去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的远方,异国他乡,有我的梦想,亦有我的忧愁,或许这时,开遍中国土地上的新华书店便不再如忠诚的朋友,更像是家一般的存在,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也许每一个书店都会有不同的特色,但是只要一看到那盏红色的标志灯,那熟悉的玻璃门,我的心便不再如飘荡在他乡的游魂,而是有了可以安放的温暖巢穴。苏东坡曾言:“此心安处是吾乡”,一间小小的书店,不仅传承知识文学,更安慰了旅人孤寂无依的心,代替了他们的家人、他们的爱人去呵护他们脆弱而敏感的神经。感谢一生能有新华书店的相随,让我不惮于前行,是挚友亦是心灵家园。

  新华书店与我的读书梦


  □黑龙江省读者 王杨


  我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记得小时候,由于家不住在市区,去书店看书的机会非常少。从那时起,在我小小的心灵中就充满了对读书的渴望。当我第一次走进市区的新华书店,就被那些花花绿绿的图书封面所吸引,兴奋地徜徉在书店里的每一个角落,仿佛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当我无意中找到一本我期待已久的童话故事书时,我的心中溢满了快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华书店”这4个鲜红色的毛体大字就成了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种独有符号,儿时常去的新华书店,仍然在我的脑海中构成了一段美好回忆。参加工作以后,由于从事林业监测相关工作的原因,我也会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到南岗区新华书店挑选一些计算机编程、造林核查、数据统计类的图书,也会利用业余时间去新华书店选一些人文类和小说类的图书。如,大冰的《好吗?好的》教会我以善意对待世界、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使我了解阿富汗这样一个民族的灵魂史和一个国家的苦难史……


  然而,随着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手机、iPad、Kindle的出现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加之当当、京东、卓越等网络销售方式的日益成熟,使新华书店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冲击,一些不堪重负的县级新华书店相继倒闭。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作为普通读者,对新华书店的没落和衰败曾一度感到惋惜。如今国家大力实施实体书店扶持政策,我注意到有越来越多的新华书店重新改造升级,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以我经常去的哈尔滨果戈里书店为例,这家书店采用全欧式装修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在全国首创了“朗读者计划”:读者只要在晚上8:00—8:30之间阅读一本自己喜爱的图书,就可以以7折价格买下这本书。现在“朗读者计划”已经在全国很多新华书店推广实施。同时,我还经常带着孩子参加书店举办的各类活动,如创意工坊、儿童绘本馆、艺文展演、文化论坛,甚至参加书店婚礼等。现在,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我都会到当地的新华书店去逛逛,感受新华书店的全新魅力,顺便给自己和家人选几本书。


  曾几何时,对书香的渴望和对书店的向往成了我儿时的美好愿望,而今看着3岁的儿子手捧一本本新书,全神贯注地阅读,顿时油然而生亲切之感,仿佛又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湖北省读者 袁毅


  实体书店和纸质阅读,对一座城的强盛和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我是“60后”读书人,从小酷爱典籍,40多年来读书、买书、藏书、采写的日子,都与武汉市江汉路新华书店和古籍书店等结下不解之缘。这两家书店浩如烟海、品种丰富、装帧精美的图书,对我热爱文艺创作、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有很大的启蒙和帮助。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那时国家百废待兴,对精神享受的渴求越发急迫,我在江汉路新华书店排长队买过文学名著的首发。少年时代痴迷绘画,偶尔买打折的画册揣摩,每逢过年,家里要贴年画,我总是揣着一笔不菲资金,到江汉路新华书店挑选年画,我把平时看好的国画类作品,统统买个够。有一年除夕,姐夫给我2元压岁钱,刚拿到手,我就兴冲冲地跑到古籍书店,将心仪已久的《芥子园画谱》抱回家放在枕边研习,每天临摹。每次到江汉路和交通路逛街,我必逛一趟这两家书店,光巡视一下店堂和书架,闻闻翰墨书香,不买什么书(也买不起),就心满意足了。


  80年代中后期赶上文化热,我上大学和走上教师岗位,总要省点饭钱来买书读,或步行或骑车或搭公交到江汉路新华书店和古籍书店看书,后来书店全部开架后,放学有空和休寒暑假时就去蹭书看,店员也不撵人,也不给脸色看。书店充盈着人性的温暖,犹记得当年逛书店时兴趣盎然,摩挲着那些摆放书的书架和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书桌,闻着殿堂和书册氤氲出的浓浓书香,不经意间碰到熟悉面孔也在寻觅,陌生的读书人相视而笑,然后埋首挑书,好书、好书店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和精神寄托,让人齿颊留香。


  书店逛多了,常去的江汉路新华书店和古籍书店等货架上,哪类书哪本书的摆放位置我都一清二楚,有时直奔我感兴趣的文史哲艺术主题,甚至等我下次再逛时,哪本书挪动过卖出了几本,我都能察觉到。我也买了不少好书,如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探索书系。青少年的我,就这样浸润在汗牛充栋的书海里,一天天成熟。长久沉醉的书香熏人,我身上自有一种独特的书生气质。


  90年代初我考到报社做编辑记者,经常下班就去逛江汉路新华书店和古籍书店,有一年古籍书店刚上架5本首版的《文化苦旅》,我大喜过望,买了一本珍藏,还推荐报社同仁去买所剩不多的另一本。秉承开卷有益的宗旨,我读书很杂,杂食般的阅读更像某种探险,造就了我多元消化的复合胃口。在各种文字和图画中,认识社会,理解人性,领悟世界的根本,偶尔撞见书本背后更生动、深切的人和事,总会有一种隐秘的快感。


  新世纪以后,我做文化记者近7年,曾在江汉路新华书店采写过不少文化名流,与这些名家对话,我受益匪浅,同时推广了全民阅读。好的书店,不仅是读书人的美好体验和集体记忆,更关乎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怀和都市气质,某种意义上,它是城市的人文地标和永不熄灭的“文化街灯”。如今江汉路新华书店强势回归中山大道,我又可以再续前缘,做个快乐、充实、丰富的读书人,按照儿童文学大师雅诺什的说法,我又可以继续做个“在生活的暗处打开灯的人”。


  在新华,遇见最好的自己


  □广东省读者 林焕煜


  由于喜欢看书,因此逛书店便成为我的爱好。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我与新华书店也结下不解之缘,从一个小孩子变成与新华书店一起成长的青年人,我会记得与新华书店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


  在我所住的小县城就有一家新华书店。在我的生命当中,我很感谢新华书店让我从一个小毛孩成长为一个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个喜欢阅读、喜欢写作的人。


  小时候的我很喜欢看童话故事,每次去新华书店我总是对那些童话故事的小人书爱不释手。那时候我很喜欢看《西游记》的连环画,总是让父亲给我买这套、买那套,父亲对我的要求也是尽量满足。有时候我问父亲:“爸,为什么我让你给我买零食,你总是不答应,但是买起书来,你总是那么大方?”父亲说:“书籍有利于你的成长,但是零食吃多了对你身体却不好。”由于父亲也喜欢看书,因此我们是新华书店的“常客”,后来连书店的管理人员都认识了我们。


  读书那会,我经常到新华书店买一些辅导资料,诸如作文选、练习题之类的,书店的工作人员总是热情地帮我挑选书籍。每当我看到书里一些好的词句就拿个笔记本记下来,渐渐地,读书的时候开始学会思考身边的事物,开始思考许多不明白的事情,往往心里的一些困惑,都是看了书之后得以解决,心情大为开朗。


  在我去上大学前夕仍然到新华书店买书,当然也是和里面的几位工作人员告个别,这么多年经常到新华书店买书,不仅和新华书店结下不解之缘,更是和这里的几位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一位阿姨说:“到外地上学,仍然要保持读书的习惯,这是一个受益终身的习惯。”我点点头,大学那几年我没有忘记她的话,同时在我闲暇的时候,我会到当地的新华书店去看看,我会禁不住一头扎进新华书店,将里面的书香“呼吸”个够,那种久违的味道直扑向我的心里,使我不禁想起家乡的新华书店。


  大学毕业以后我回到家乡工作,新华书店更是成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满足于看那些童话故事、连环画之类的小人书,我的目光转向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我的兴趣很是广泛。有一次到新华书店,有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书店来了一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问我有没有兴趣看看。我一听很是兴奋,那是一套古本的《红楼梦》,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在想,要是小时候的我没有走进新华书店这么一个大群体,或者说对新华书店不感兴趣,那么很有可能会与新华书店“擦肩而过”,更谈不上结下“不解之缘”,那么今天的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正因为新华书店这位“良师益友”帮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使我的人生走的是一条光明大道,没有荆棘,只有阵阵扑鼻的书香味,感谢新华书店!

  饮冰于室


  □浙江省读者 葛思旖


  新华书店,有一个亲切的昵称,我也更爱这样称呼她——海宁书城。海宁是我的故乡,书是我所爱的,城是养育一切的。明亮而洁净的书城,收容了在小小的城市里小小的爱书之人,惜字之人。她是避风港,更似饮冰室。她见证了晚辈们的点滴成长,也历数了她停驻的城市的繁华变迁。


  习惯,总是在不经意间累积养成的。从小,由爸妈带着,时常光顾书城。后来有了自己的主见,更会主动地来,以至成了这里的常客。等到上了大学,离家远去,一年归家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之时,海宁书城,仍是心心念念记挂的地方。就如同小舟出海乘风破浪,思念的永远是避风港湾的宁静一般。


  如今仍记忆犹新,小学时看的第一本名著,便是从书城层层叠叠的书架中拾获的《爱的教育》。简明易懂的日记形式,一个四年级的小男孩安利柯的日常点滴娓娓道来。精巧的文字,仿佛是一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金钥匙。于幼孩,最初的启蒙总是这么的重要。而海宁书城,在我阅读之初体验中便烙刻下了爱和知识的基调。随着年岁的增长,视野的放大,也更渴求通过纸墨去到更多元的异乡之地。《青铜葵花》和《草房子》的乡土气息,让我慢慢接触了曹文轩的苦难文学。在畅销书的大柜台上与在撒哈拉的三毛相遇,着实是一位勇敢而细腻的奇女子。欧洲的一隅,令人潸然泪下、生死悲歌的《岛》,细数了远方的悲凉和希望。


  还有例举不尽的书香之旅,追根溯源,起点都是海宁书城。如若出海远航,书城仍保留着风平浪静悄然等着归来。那些静静地在书城寻书的午后,每当从书页间抬头,都是恍如隔世一般。就像心中藏匿了一张若隐若现的藏宝图,有些积灰,有些破旧,甚至前进的足印都要自己慢慢摸索。但这样的神出鬼没的奇异感和永不殆尽的新鲜感让人乐此不疲。


  随着城市的发展,海宁书城也在逐渐扩大规模。小学时的两层到中学时宽敞的三层,书架整齐排列毫不拥挤的布局,白得发亮的地砖,光明而温柔的灯光,让人赏心悦目。走过一排排书架,身边总是人来人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唯一相同的便是不变的爱书、爱书城之心罢。仿佛这里埋着一块巨大的磁铁,异极相吸。心里所渴望或缺乏宁静之人,也会不由自主地纷至沓来,追寻难能可贵的安宁。


  如果说一己私心,于我,书城如饮冰室。那么于所有爱书、爱书城的人,这里都是消除灼热之情的地方。


  既若饮冰于室,一座书城,也早已超越了最初卖书的简单意义。她永远岿然不动,静候着每一颗浮躁的心,保留着一片僻静空间。如今八十载的风火岁月悄然逝去,未来仍有许许多多的“八十”会镌刻在年轮上。而这份冰洁之心,亘古不变。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