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是世界四大书展之一,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聘请了一位阅读推广形象大使,这位大使不是别人,那就是我,所以我诚挚地邀请各位8月莅临北京图博会,再次品读中阿文学作品和探讨交流互译工作。”在中阿作家交流座谈会上,刘震云幽默的邀请获得了与会的阿拉伯作家、翻译家、文学界人士的笑声与掌声。
在阿布扎比书展期间举办的多场作家交流活动中,曹文轩、麦家、徐则臣、余华等中国作家与阿拉伯作家共同探讨了文学的魅力、如何更好地推动作品互译与文化交流等话题。
曹文轩说,自己对阿拉伯文学不是特别熟悉,但在阅读《一千零一夜》等经典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中,有一种直觉的感受:阿拉伯文学作品中充满着智慧。而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常透着意境。他认为,意境与智慧是中阿文学的特色,而我们对这些特色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因此,中阿作家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像当年走出一条丝绸之路一样,走出一条文学的丝绸之路。
麦家说,自己在《一千零一夜》里读到了至少3个关于中国的故事。如果没有古老的丝绸之路,也许阿拉伯的文学作品中就不会有这些具体生动的中国故事。所以他建议在“一带一路”的现实力量下,中阿作家可以更深入地走入彼此的文学世界。他还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文学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因为有“中阿互译”的出现,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能够更好地互相了解对方民族的历史。
刘震云同样认为,文学是跨文化交流的载体,通过文学作品大家可以互相了解对方人民的生活状态。他说,自己目前已有5本小说在阿拉伯地区出版。麦家说,2014年,他在西班牙参加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和西班牙普拉内塔集团的《解密》西文版全球巡回签售时,阿拉伯出版人特意赶到巴塞罗那和他会面,这才促成了今天阿文版的出版。中阿互译出版工作是加强文学交流的有效途径。
徐则臣在发言中说,他以前从未想过自己的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这种纪实类小说能够翻译成阿拉伯文以供阿语世界读者阅读。如何让一种文化在国外依旧可以被理解是一个复杂艰难的问题,需要作者、译者和出版商共同努力。
《羚羊的白天》的作者、阿联酋著名作家法蒂玛·马兹鲁伊也表示,很荣幸自己的小说能够入选“中阿互译”书目,并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在与远道而来的中国著名作家的交流中更激发了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迫不及待要拜读他们的作品。他也对和中国出版商合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感谢两国政府促成的互译项目为两国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作为作者和译者的海瑟姆博士同样认为中阿互译工程非常有价值。他说,将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民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文化,文化交流中翻译出版工作非常重要,期待有更多的优秀译者搭建起中阿文学交流的桥梁,也期待与中国作家更多地面对面交流。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