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明远
在印度尼西亚,华裔商人郭再源多年来一直坚持做社会公益,帮助原住民改善生存环境和条件。他还向原住民的后代推广中文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进而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这是电视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32个人物故事中的一个。
以《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为蓝本的多语种同名图书与《“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全球视角下的“一带一路”》等图书日前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展示,受到中外记者欢迎。这些作品正是我国相关主题图书的缩影。
截至4月30日,出版界向中国版本图书馆申报“一带一路”主题图书近1800种。在茫茫戈壁上倾听驼铃声声,在迢迢海路上感受情意深深,跟着这些图书穿越丝绸之路,读者能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内涵,并在阐释解读中更好地把握现实与未来。
记录“一带一路”: 不断“打捞”建设成果
图书一直在记录“一带一路”的相关成果。从最初的构想到当前的实践,我们能够在书中了解到,“一带一路”建设正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在全球不断形成区域、跨区域合作的新亮点,取得的进展令人瞩目。
在吉尔吉斯斯坦,第二条南北公路——南北新线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从2015年8月开始的5年时间里,48台挖掘机将在这条全长421公里的通道上工作。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承建其中的249公里。这是《数说“一带一路”》书中,《生生不息的相连》一章中第一篇的内容。挖掘机、起重机等设备的使用,背后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缺口,也是中国与多个国家互利共赢的背景。
央视系列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是《数说“一带一路”》一书的最初蓝本。图书不仅呈现了节目中披露的大量数据,还挖掘了因为节目时长没有充分展开的数据资源。读者能够在数字之旅中,跟随新闻记者的切身体验获得对“一带一路”建设直观的认识。
在诠释理念、记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分析,是很多“一带一路”普及读物的特点。《“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就是这样一部著作,它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携手成立丝绸之路研究院后推出的首部著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分社社长祝得彬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这本刚刚出版的新书重点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读者能够从书中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亚欧、非洲、拉美等地区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书中既列举了‘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也进一步分析了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对推进深入合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祝得彬说。
解读“一带一路”:视角多元 深入浅出
目前,国内从经济、政治角度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的著述颇丰。分门别类的专题研究图书,正逐渐将“一带一路”倡议讲深议透。其中,一些深入浅出阐述主题的解读作品备受推崇。
《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荣获“2016年度中国好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关于“一带一路”的另一专著。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介绍说,这本书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从历史、经济、文化、外交、全球化等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的逻辑和世界意义,以“世界是通的”回答了读者关注的问题:“一带一路”体现了怎样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智慧,让读者领悟到“一带一路”倡议的背后,承载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在多种场合作过‘一带一路’专题讲座,给我的印象是视野开阔、才思敏捷、激情四射、雅俗共赏。谈到相关话题,他能结合上下千年,进行中西对比,娓娓道来,演讲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周洪波说。
与《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相似,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新趋势:“一带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也拥有特别的作者。该书作者是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夫妇,以及全球社会、经济、政治趋势观察家龙安志。国际专家学者团队的原创著作,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该书责任编辑于建廷说,为了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全面、客观地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作者团队在《世界新趋势:“一带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中不仅普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知识,还对倡议的核心内容,如全球布局、金融框架、行业战略,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进行了国际视角解读。
作为国际学者,奈斯比特夫妇和龙安志每年要往返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不同的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他们在周游世界的旅途中目睹和亲历了“一带一路”倡议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改变。他们通过《世界新趋势:“一带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一书告诉读者,“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多中心全球秩序、多样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柱,也是稳定动荡地区和国家局势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倡议会对财富更均衡地分配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感受“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情真意切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后,交往的友好故事、共同的发展故事、民生的幸福故事不断发生,新闻工作者、纪录片拍摄团队成为这些故事的见证人。他们具备现场感的记录被编辑成图文结合的图书后,饱含着真情实感,能够打动每一位“路过的”读者。
面对行进中的“一带一路”建设,《三联生活周刊》派出记者到沿线国家去,深入新闻现场。2015年,“一带一路”建设被列为年度选题,《三联生活周刊》最终以5个封面故事进行了持续报道。这些报道与新闻素材形成了近100万的文字体量,这些文字最终被精编成近600页的《穿越丝路》一书。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伟担任《穿越丝路》一书的主编。他告诉记者,在记者亲身体验、记录“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大家挖掘的重点是丝绸之路如何使东西方完成彼此相互的塑造,这是《穿越丝路》的主题。在诸多第一手的图片和文字中,读者跟随《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的足迹,从历史、经济、文明、器物等角度感受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故事就渗透在中外人民的交往、文化的碰撞中。
电视纪录片是新闻作品之外的一种动态语言。根据纪录片改编而成的图书具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特点,如根据央视纪录片《一带一路》改编的同名图书,就保留了片中优美画面和解读。相对纪录片,图书拥有不同的表达优势,比原作更丰满的内容奠定了其阅读与购买价值。
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将当代世界与古代历史相对照,以人物故事为主体,是一部“接地气”“通人心”的片子。同名图书依然呈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心相通,并在此纪录片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丰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大众出版中心副主任潘飞介绍说,这本书保留了纪录片中的人物故事与精彩画面,加入了辅助说明,让读者多了一些延伸阅读的内容。同时,打破了纪录片一集4个人物穿插讲述的结构,以每个人物独立成篇的形式呈现,让读者能够获得更加完整的阅读体验。
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家翟墨,通过武术结识中国妻子的斯里兰卡茶商阿努拉,教马达加斯加当地人穿衣的商人蔡国伟……翻开《穿越海上丝绸之路》,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就扑面而来,让人读来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既是贸易之路,又是文化交流之路”有了真实而又深刻的体会。“附录中有纪录片导演顾筠、编导黄瑞特别撰写的几篇手记,介绍了人物的选择与故事构成等纪录片拍摄幕后的理念与故事。喜爱纪录片的读者一定会感到很解渴。”潘飞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