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中外文学交流史》出版记

2017-05-23 10:03:47 网络

  □本报记者 李明远

    近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意大利卷》意大利语版权成功实现输出。这是《中外文学交流史》这套17卷大型丛书输出的第八个海外版。“‘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春天,充满着蕴蓄,充满着生发,充满着期待。”该书责任编辑祝丽在微信朋友圈饱含感情地写下这样的文字。

    《中外文学交流史》由南京大学教授钱林森和厦门大学教授周宁共同主编,自2005年启动,经过11个寒暑,最终形成新世纪以来我国比较文学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日前获评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这套丛书是一个浩大的学术工程,如同祝丽在编后记中所写,“历经艰辛与坎坷之后,终得圆满”。

    聚散之间的作者团队

    2005年7月初,《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首届编委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举行。在丰厚的研究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外文学交流研究,成为学术史上一项重要使命,这也是首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钱林森在丛书总序中写道,如何做到有所反思与开辟,是丛书从规划到研究,再到写作整个过程贯穿的思路。在南京会议之后,编委会又先后在济南、北京、厦门、南京召开了4次会议,就丛书编写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丛书编写工作启动后,由国内知名学者与中青年学者共同分担各卷的写作。祝丽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编写过程中,有的作者不幸故去,有的作者中途退出,但更多的朋友加入进来。其中,意大利卷、朝韩卷、北欧卷等都经历了作者更换的过程。

    “丛书从最初计划5年的写作时间,当时觉得已足够宽裕,不料最终竟然用了9年才完成,学术研究之漫长艰辛,由此可见一斑。”周宁在丛书总序中这样写道。中东欧卷是丛书最后成书的一卷。因为涉及中国与16个中东欧国家,跨越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时空,总体上前期研究犹如空白,这份初创性工作是一个难以驾驭的课题。

    中东欧卷课题从2005年春夏开始策划准备,组成了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中东欧语种专业教师为主的项目团队。学术积累较浅、搜集材料困难,令中东欧卷编写工作持续时间相对比较长,也让祝丽与该卷作者丁超、宋炳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隔一段时间就会催稿,每次见到丁老师,丁老师都会给我一本他们学院做的中东欧研究的学术期刊,或者给我讲述学院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甚至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往来的会见、座谈。这些都让我觉得特别踏实,因为丁老师虽然要忙于很多国家层面的研究工作,却一直在扎实地开展工作。”祝丽表示,在编写过程中,丁超、宋炳辉分别为这本书申报了相关课题项目,做课题的过程中,项目团队的老师们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的国别研究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为后来的综合研究做了必要准备。最终,在作者与编辑共同努力下,这本书终于在2016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年开幕前夕出版。

    全力践行工匠精神

    丁超、宋炳辉这样的学术组合,因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互补关系,被视为比较好的搭配。记者注意到,丛书17卷中像丁超、宋炳辉二人共同执笔的,有4组;由一位作者独立执笔的有7部作品;3—4位作者共同执笔的有3部作品。“在丛书启动时,我们就定下了追求的目标,为保证统一的表述和学术水准,尽量由1—2位作者完成每卷写作,不把每卷做成一人主编、很多作者合写的学术著作。”祝丽介绍说,澳大利亚卷就因为多人合作,风格不统一、研究水准不同,没有达到丛书的学术追求,最终被退稿。“在图书没有成熟作者时,我们宁可放弃,等有理想人选时再做。”日前,澳大利亚卷重新启动,由资深澳大利亚文学翻译家李尧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共同承担。

    为达到学术追求,编辑与作者要共同践行工匠精神。在2016年12月28日举办的中东欧卷出版座谈会上,波兰文学研究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80多岁的老教授易丽君评价这本书是两位作者为“用洪荒之力完成的拓荒之作”,她仔细看过,“这本书一个字母都没有错”。得到这样的评价,祝丽感到很欣慰。她告诉记者,在这本书审校过程中,两位作者分别从北京和上海赶到山东济南,在印刷车间看校样。“书中放了很多图片,为保证图片达到应有的清晰度,丁老师和编辑与排版人员一幅幅调整图片,全天一起审看校样,他往往是最早一班火车赶到济南,最晚一班回京。”祝丽说。

    在丛书编写过程中,丛书中先完成的项目能够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经验。其中,钱林森、周宁两位主编发挥的把控作用功不可没。祝丽介绍说,钱林森为此项目给各位作者发的电子邮件,连缀起来,能组成一本书。周宁则分担了许多审稿、统稿的事务性工作。在祝丽发来的审稿意见邮件翻拍照片中,记者看到,两位主编、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既围绕体例、插图、注释索引等细节,也有补充深入学理分析、一般规律的描述等建议。

    唯有坚持方能成功

    从最初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到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丛书在编写过程中获得了诸多扶持。但因为进度问题,项目一再延期。作为丛书策划和责任编辑,祝丽在11年时间里在焦急的等待、繁忙的工作中度过。幸运的是,山东教育社一直坚持图书品质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出版追求给了她信心和力量,社领导认为要支持扎扎实实做好一套丛书,不能急就章。

    “在后期编校阶段,我们已经排好版,社领导决定推翻之前的设计方案,按照国礼的标准,邀请书籍装帧设计师王承利重新设计。王老师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最终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文学与学术和书籍之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祝丽说。

    “做编辑最欣慰的事情,就是能找到有价值的好选题,把它完全落实到编辑思想上,最终用特别理想的形式呈现出来。”祝丽表示,虽然在做这套从书中,确实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波折,但是面对工作压力,坚持是很重要的。“因为理想和激情,才能坚持。唯有坚持,方能成功。”未来,祝丽希望再多听听专家意见,把这套涉及国家、语言比较多的丛书不断修订、完善,将它推广到更多国家去。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