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高山上的职工书屋也要建成了

2017-05-25 08:05:12 网络

 
   ▲三三一台工作人员在职工图书阅览室读书。

 


     三三一台技术科科长赵志刚(前)、微波科科长高青山(后)在检修机器。

 

    吉林三三一台是一所建立在大山上的广电转播台,环境非常艰苦。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先帮他们在办公地建起了职工图书阅览室,再有一个月——

    5月15日下午,在吉林省永吉县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和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三三一台的工作人员一道,坐上了开往50公里外肇大鸡山的班车。三三一台所在的肇大鸡山是吉林市的第二大高山,对连接辽宁和黑龙江、覆盖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和东南部山区的信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上班路

    窄到只能容下一辆车

    透过车窗,树木和禾苗不时从记者的眼前快速地闪过,初次上高山台站采访,那里的工作环境和文化生活怎么样?记者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在一个村子的拐角处,车辆驶出了吉桦公路,直奔一段水泥路。路面虽窄,尚能容下两辆车相向行驶。行驶了3公里后,车辆不断地向高山上攀爬,这是一段土石路,窄到只能容下一辆车通过。

    “我们这个高山台站从土石路开始算,整整8公里的距离,共有8道斜90度弯和两个圆圈,不是老司机,都不敢往山上开。”同行的三三一台台长潘会悦向记者介绍,工作人员现在每隔3天倒一次班,单位平均不到两天就要开车上一次山。在原来交通工具极其不发达的时代,老一辈广电人一值班就要20天、15天、7天,那时没有现在的通信工具,几乎相当于与世隔绝。

    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记者终于登上了高山台站,虽然当日丽日晴空,但是山顶与山下的温差仍在10摄氏度左右,不时有冷风从身上滑过。山下已绿树成荫,而山上的树才刚刚冒出了嫩芽。

    “每个班有10多名职工在这工作,我们考虑到环境艰苦,把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办到高山之上,让他们有时间也能锻炼一下。”潘会悦指着一排健身器材向记者介绍,这是去年刚刚自费购买的,同时还安装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近两年山上还通了互联网。

    下山后

    县城有个职工阅览室

    说起三三一台,潘会悦的话语有些“柔软”。“1968年9月,国家决定兴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属的820广播传输工程,我台被排为第331号,台名由此而来。原来的环境确实异常艰苦,先后有4名50多岁的老同志因病去世。”潘会悦介绍说,近年来,三三一台党委在吉林省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对高山台站改造之际,丰富全体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吉林省局配备了民生读本、自购图书等共计2000多册,在永吉的办公地建立了职工图书阅览室,70多名职工下山后可随时“充电”。

    “这里的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每年的重大节日,单位都组织登山活动、寻宝活动。”微波科科长高青山向记者介绍,他从1996年开始在山上工作,闲暇时间也打打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还多次到长春参加吉林省局举行的比赛。

    “我们总共70多名职工,只有3名女职工。今年5月6日,我们以‘2017年五四青年节爱岗敬业’为主题,与永吉县广播电视台进行了一场联谊活动,包括重温入团誓词、拔河比赛、演讲等。”潘会悦向记者介绍,这些文体活动的开展,在思想上、行动上激发广大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

    “原来山上也有一些报纸杂志,都是从山下带上来的,值班的时候可以看一看。从去年开始,山上的娱乐设施多了,大家活动的场所也多了。”团支部书记管辉也是一名带班人员,他说尽管山上的人不多,但是文化生活还是挺丰富的。潘会悦对记者说:“再有一个月,我们山上的职工书屋也要建成了,欢迎再到我们这里来。”

    夕阳渐渐地在群山中隐退了,记者又随司机老邢一起下山,每一个转弯处都让人捏一把汗。而三两天就要上一次山,在这羊肠小道开了20多年车的老邢将车开得异常平稳。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