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传播知识 传承文化

2017-06-10 09:04:13 网络

  嘉 宾: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 苏雨恒(右)


  主 持:河北省廊坊电视台 郝钢(左)

  (本报记者 王毅 摄)


  □本报记者 袁舒婕


  “努力承担起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努力传播知识和科学技术,这是出版机构的社会责任,也是出版机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此次“红沙发”访谈中,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聊起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滔滔不绝,聊起阅读这个话题更是兴致盎然。


  苏雨恒倡导大家系统性地阅读经典,而不是局限于在线的数字化阅读:“只是快速在线浏览会带来种种弊端,没有系统阅读,你可能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无法形成体系,这对培养人的思维是受限的。”


  坚持社会效益放首位


  人们都知道,一本好书对年轻人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对于出版机构来说,出好书是其应该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苏雨恒说:“我们出版人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坚持出好书、出好产品。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字里行间、点点滴滴来传播文化,推广普及知识,从而为社会作贡献。”


  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领域,高教社数一数二。苏雨恒列举了一个数字,直观地说明了高教社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高教社每年出版发行的教育类图书大概有一万个品种,从经济效益来看,有一部分是赔钱的。


  苏雨恒分析:“如果仅仅考虑经济效益,我们可以只出版赚钱的品种,但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来看,不带来经济效益的品种同样在培养我国各项事业所需要的栋梁人才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因此我们觉得这部分也非常重要。”


  在学术出版领域,高教社现在每年出版大概300种学术类的著作,这占高教社年出版新版书的10%左右。这些书既有很专业的内容,也有具有普及性的内容。苏雨恒表示:“虽然学术出版基本上是投入大于产出,但我们也要坚定信心发展学术出版,这既是我们出版社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讲求社会效益的体现。”


  迎接数字技术挑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对传统的出版产业以及人们的阅读习惯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苏雨恒看来,在数字领域里,融合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点。


  苏雨恒进一步详细说明:“融合发展主要指的是数字技术和出版业的内容资源建设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是真正高水平的融合。而转型升级是互联网技术和出版产业融合,对整个产业来说,就像活字印刷、激光照排技术一样,是具有革命性的,要进行的是生产技术、工具、平台、流程等的再造。”


  在教育出版领域,高教社为了适应现阶段数字技术和教育教学的需求,将传统的纸介质教材出版变为纸介质和数字化的教学内容资源深度融合。苏雨恒说:“过去我们往往一本书配一个磁带或光盘,还尝试在后台打造教学内容资源网站,如今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二维码把纸介质和基于互联网的音像联系在一起。如今有了许多新技术,还能使内容实现立体化的呈现,便于更好地学习。目前,高教社较高端融合水平的出版物占全社出版品种数的40%以上,在某些学科专业,这个占比还要更高。”


  在学术出版领域,目前高教社的学术期刊已经实现了全数字化,这让学术文章发表更及时,也让读者获取更便捷。下一步高教社还会下大力气去做学术的书刊联动。已经上线运营的学术书刊联动平台“学术前沿在线”,让学术数字化资源集聚工作快速推进,为科研工作者、教学人员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服务,就是书刊联动迈出的一大步。


  以教育出版、学术出版为主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时大力发展在线教育业务,这构成了高教社“十三五”期间业务发展着力打造的三大板块。现在,高教社“爱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运营取得可喜进展,“中国大学MOOC平台”选课人数及发放证书数大幅增长,地方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建设与运营取得新进展。“智慧职教”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已形成由智慧职教中心平台、云平台、云课堂、双创空间构成的多维应用体系及三级教学资源库、数学课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在线测评系统等构成的资源体系。


  数字技术对出版业的影响虽然越来越大,但未来究竟如何发展,苏雨恒觉得这是一件谁也说不清楚的事。苏雨恒回忆,2010年后,特别是在2012、2013年后,全世界范围内很多人都预测传统出版将终结,也在谈伦纸质图书的消亡,但他当时就说不能够预判传统图书的消亡或者传统出版的死亡。


  苏雨恒认为,数字技术对于出版的影响与挑战是革命性的,在线出版、在线阅读、在线学习等总体上会呈现增长和发展的态势,这无可置疑,但短期内传统出版不会消亡,而且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并存时期。“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固守传统出版领域,我们需要做的是适应变化和积极应对挑战。”


  “我今天仍然是这个观点,纸介质图书和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资源将有一个相当长的并存时期。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今天人们所讲的图书,已经不是20多年前讲的纸介质图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介质图书,而是一个和数字技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出版概念。”苏雨恒说。


  架起文化沟通桥梁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创意金奖”的出版社,高教社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在走出去、引进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世界优秀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


  高教社在成立初期的3年里,有大约80%的出版物是引进的,改革开放以后,是高教社开展国际合作的全新时期。截至目前,高教社已经和100多个国家的260多家出版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教社引进的不仅是原版作品的翻译,更重要的是在引进过程中通过改造实现本土化。苏雨恒说:“我们就是让国外的资源,比如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资源等为我所用,把它改造以后吸收到国内编著的一些出版物中作为素材。”也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吸收,使得高教社的出版物的素材越来越丰富。


  在走出去方面,高教社已经遍地“开花结果”,不过他们秉持着这样一种观点:“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单品种的原版书,更重要的是根据目的地国家的文化、宗教、生活习俗和社会制度,为这些目的地国家量身打造,也就是所谓的开展定制出书。”


  苏雨恒举例说,高教社为泰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专门研发了中小学体验汉语教材,这些教材被泰国教育部列入推荐目录,就像我们的中小学订教材一样。如今泰国每年都有几十万学生使用高教社的教材,这些教材根据泰国的文化、宗教、社会制度来编制。苏雨恒表示,高教社在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做的。

  【嘉宾语录】


  努力承担起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努力传播知识和科学技术,这是出版机构的社会责任,也是出版机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我今天仍然是这个观点,纸介质图书和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资源将有一个相当长的并存时期。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今天人们所讲的图书,已经不是20多年前讲的纸介质图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介质图书,而是一个和数字技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出版概念。


  ——苏雨恒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