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珊瑚》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雷鸣
刘先平被誉为我国当代大自然文学之父,这本新近出版的《追梦珊瑚——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以下简称《追梦珊瑚》),是他四次赴南海、两赴西沙的产物。
《追梦珊瑚》揭示了现代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无休止地向海洋索取的残酷现实,刘先平对为了一己之利而掠夺和毁灭珊瑚的行径表露出深恶痛绝的批判立场,对海洋环境忧心忡忡之焦虑溢于笔端。
作品叙述了那些消费主义崇拜的玩家们为逐利开采砗磲与螺化玉,进而严重毁坏珊瑚礁的行径:砗磲又被玩家称作“海玉”,虽然国家已经三番五次严令禁采砗磲,但其工艺品依然很多,而且昂贵,价格飞涨;有人无意中从珊瑚礁中得到了一个小螺,被玩家得知后,感到有“开发”价值,所谓开发就是热炒,炒到现在市场上一颗螺化玉动辄几百、上千元。对这种缺失生态道德的行为,作者借作品人物小李之口,几乎表达了撕心裂肺般地愤怒谴责:“那些想一夜暴富的人就开始炸礁了,你看,炸了那么多珊瑚礁,还不知能找到几个!想想看吧,仅仅是我们科研团队就花费了几百万在这里造礁,……有人却为蝇头小利疯狂炸礁。这种得不偿失的蠢事也有人干!”
作者反复在文本中呼吁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意识:“生态文明教育也要从孩子抓起,从培育生态文化抓起。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保护生态是环保部门的事,其实只有从每个人做起,只有树立了生态道德,才有可能建成生态文明。”此类警醒之语,作品中多处可见。
《追梦珊瑚》虽然是一部科考纪实的作品,但作者没有枯燥、单调的“实录”与“状写”,而是借助类似于探险的叙事模式,把有关海洋及珊瑚保护的主题叙述得生动盎然。文本中既有自然、科普等方面的丰盈多维之知识介绍,又有文学审美与诗性张力之可能。
作者在讲述皇甫晖博士团队事迹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许多有关海洋、珊瑚、鱼类、环保等多方面知识。当叙述皇甫晖博士团队到南沙群岛考察珊瑚礁时,作者顺势介绍了南沙群岛组成、地理位置、历史状况、气候特征、守岛官兵生活状况的变迁,宛若具体而微的一部南沙群岛的岛志。可喜的是,作者在酿造海洋知识盛宴的同时,以多年坚持大自然文学创作的职业良知、想象、感情、诗性语言灌注于其中,既有情感的充盈,又有理性的沉实。精致的语言、行文中澎湃的激情、富有哲思的议论、灵活多变的叙述方式,使得《追梦珊瑚》体现出跨文体叙事的魅性色彩。文本既有小说情节起伏之波澜,又有散文诗性抒情之旖旎,还有纪实文学之明晰。如语言之精致:“远处时而蹿起巨大的水花,如大漠孤烟——是鲸,是鱼”;如行文中澎湃之激情“好家伙,眼前这景象犹如西天晚霞落入海底!比春天的柳条还要清翠的枝状珊瑚……好美的珊瑚世界!好美的海底花园!”;如富有哲思之议论:“孔夫子说,水至清则无鱼。以此推论,他尽管周游列国,却绝对没有来过南海,因为南海是水不清则无鱼。这里的水清澈透明,能见度高,可看清水下三五米处游动的鱼虾”。
于是,《追梦珊瑚》并没有因为知识含量之丰厚,显得滞重与拥塞,相反,因为作者追求真实与诗性的张力,整部作品读来美学韵味十足,作者表达生态道德的诉求亦清晰可见。
(作者系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