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搭建一座心灵之桥——香港回归20周年主题出版综述

2017-06-27 08:27:31 网络

  □本报见习记者 郝天韵

    编者按 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回归祖国的那一刻起,香港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20年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用图书出版记录这特殊的历史、政治、地理等因素,出版界责无旁贷。为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本版特报道香港回归20周年主题出版整体情况,约请责任编辑讲述重点图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1997年,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这20年来香港的各种变化,引人关注。“文脉同国脉相连”,香港回归20周年这一节点也在出版市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浪。其中两部重头图书——纪实作品《紫荆花开映香江——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亲历记》和长篇小说《我的1997》,可谓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之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查询了近一年来关于这一主题的出版图书,也采访到了相关作品的责任编辑,一起听听这些香港回归20周年主题图书背后的故事,以及各家出版单位关于“香港回归20周年”主题出版规划。

    “中国风”被淋漓尽致展现

    对于香港来讲,寻找祖国母亲的印记重点体现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上。全国各出版单位在出版的出版物上通过“中国风”这一元素来帮助香港同胞更加了解祖国,加深民族认同感。

    “中国风”元素体现在出版物上最为突出的是在少儿出版领域。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香港寻宝记》就是一本充满浓郁“中国风”元素的科普漫画书。“书中的神兽顶呱呱和梦甜甜分别是火系、水系神兽,它们的属性和超能力是依据中国八卦排列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确定的。”该书编辑陈菁向记者介绍,除此之外,坊间小吃、港式下午茶等香港的坊间生活也在该书中被刻画得生动形象,提升审美趣味的同时帮助全国各地孩子们更加具体地了解香港的民俗、民风。“书中虽画的是渔村一隅,却时时向小读者传递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质朴与温情,这种‘中西合璧’的香港故事,也让该书成为国内外孩子们了解香港的最佳读本之一。”陈菁说。2016年7月,《香港寻宝记》顺利出版,首印15万册,重印7次,销售超过27万册。

    “20年来,香港与内地同呼吸、共命运,两地文化不断相互认可、融合,但仍各自保持着特色。”在新蕾出版社总编辑马玉秀看来,要展示新香港的生活风貌,让大家更好地认识香港,在注入“中国风”元素的同时,更要讲明白香港特色。此次,新蕾社拟于2017年8月出版的《香江的孩子》,邀请到香港儿童文学界的7位代表作家,讲述生活在香港的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分别书写他们在家庭、校园、社会生活中的所思、所感,从孩子的视角展现香港的社会风貌,将这些香港特色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这一角度切入,对于理解能力及生活阅历尚浅的少年儿童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祖国以及中华文化的认知。”该书责任编辑张杨对记者谈道。

    香港回归20周年主题图书是读者了解香港、认识新香港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作品将为各地读者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一方面,读者们将从这些作品中的‘中国风’元素中了解、认同传统文化,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作品中透露的鲜明的香港生活痕迹与浓浓的赤子之情,将令所有读者感受到香港与祖国的血脉相连。”马玉秀说。

    以“情”入手更要“理”性出版

    6月1日,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在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七小学举行了该社于今年3月出版的图书——《国旗上的爸爸》捐赠仪式。“以一个‘情’字入手,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带你去了解香港、认识香港。”该书责任编辑吴云琴向记者介绍,文中以主人公欧阳忠为代表的首批驻港部队亲自见证了香港回归的庄严时刻,以及香港老百姓在雨中向解放军挥舞国旗表示致敬和欢迎的感人画面,无一不体现出这一“情”字。“《国旗上的爸爸》一书虽然是从个人、从家庭入手,讲的是欧阳忠一家对香港的奉献和深情,但是个人的背后其实就是国家的支持。”吴云琴说。

    除了“情”字以外,“理”性出版,传递出香港与祖国一衣带水的血脉联系。“香港本身是一个社会,需要我们多维度地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学编辑部主任童根兴告诉记者,社科文献社于3月出版的《权力的生成》一书,给了读者一个独特的角度,观察香港居民如何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涉及公共空间改造等事项,从理性的维度,为读者展开了香港社会的画卷。“香港研究应该提倡这种日常生活的转向,从而帮助我们在‘后事实’的时代出版香港回归20周年主题图书时能够保持一种理性的判断。”童根兴说。

    此外,由人民社出版的《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象》与《雷锋是怎样炼成的——一个香港人的角度》两书背后,也透露出这种“理”性的出版。“对于雷锋的认识而言,香港人眼中的雷锋,是首先从普通人出发,而不是将其设定为高不可攀的英雄。”《雷锋是怎样炼成的——一个香港人的角度》一书编辑忽晓萌告诉记者,我们知道港人由于地理、人文等环境的差异,在很多事情上与内地百姓认知存在偏差,那么这个偏差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理性认知与了解,在这两本书中,可见一斑。

    同时,在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香港社会的政制改革》《香港社会的民主与管治》《香港人的政治心态》三本书的策划编辑季红看来,对于理性地理解、认识香港政治,绕不开这些学术著作。季红告诉记者,关注国内外顶尖的外交家、战略家,传递他们的智慧和洞见,是中信社对于香港回归20周年主题图书出版的整体思路:“专家们理性的分析有助于提升读者对内地与香港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让我们对这个时代有更清醒的认识。”

    以文化情怀勾画出版蓝图

    上世纪80、90年代,流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于中国人解除各种思想禁锢、步入新生活,起到了助推作用。提到这种文化情怀,就没法绕开香港的流行音乐。作为出版策划人,联合读创总编辑陈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选题,去年1月与作家、学者、乐评人苗欣宇一拍即合,策划了这本《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要为曾经经历过的人和当下未经历过的人,保留一段重要的文化记忆。”陈江说。

    “香港的流行音乐,已然成了人们过去生活和记忆中的一部分,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文化情怀。毕竟,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香港的流行音乐也是中国的流行音乐。”陈江告诉记者,要通过出版图书的方式,保留住这些随着时代更替逐渐暗淡的文化记忆。

    中信社出版的《我们香港这些年》,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和真实告白,向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该书策划编辑朱虹告诉记者,显然一本书无法展现香港的全貌,中信社会继续通过出版来促进两地交流。

    “《香江的孩子》图书出版后,我们将邀请周蜜蜜、韦娅、黄虹坚、梁科庆等数位香港重量级作家、文学评论家赴内地,近距离地为小读者们带来多场别开生面的文学交流活动。”马玉秀向记者谈道,新蕾社还将邀请内地作家、评论家与其共聚一堂,召开两地文学创作论坛,促进两地的文学、文化更深入地交流。

    此外,记者了解到,社科文献社在港澳研究领域也将有大量的成果出版。其中,《当代港澳研究》作为连续出版物,每年定期出版,研究分析港澳的一些现实问题。“社会科学研究者以及出版者将从多维度展现香港回归20年的变化,能够体现香港在经济、社会、文化、金融等方面的发展。”童根兴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