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悟语:“‘为他人作嫁衣裳’虽有些悲辛意味,但看校样时那种‘弄丹铅’的欢喜、那种慎思明辨的快乐、那种后生小子与古圣先贤思想偶一交汇的过程,还是很让人享受的。”——凤凰出版社第二编辑室主任林日波
“他把古籍整理出版作为终生的事业,他对工作的敬畏是今天很多人缺乏的品质,他对选题策划的追求、对编辑经验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深入钻研永无厌倦……”这是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评委会给予凤凰出版社编辑林日波的颁奖词。
6月16日,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荣获宋云彬古籍整理青年奖·编辑奖的林日波在这个于他而言重要的时刻,表达了对父母、师长、单位领导同事、作者及妻子与岳父母的深挚感谢。说到妻儿,林日波动情地说:“自犬子诞生以来,内子里外操持,‘相夫教子’于我而言不再只是干枯的词典含义,还饱含着可视可感的浓郁亲情。”
殊不知,林日波的本科学的却是工业自动化专业。一位工科出身的人,对古典文献整理工作如此痴迷,且做出一番成绩,这在古籍整理出版界还是不多见的。
弃理从文感念师恩
谈及为何弃理从文,时隔14年,林日波仍记得当年考硕士、考博士的每个细节。
2003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的林日波,选择了自己一直喜欢的文科作为深造方向。可是硕士成绩出来后,他却与经过一番抉择的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失之交臂。因缘际会,林日波顺利调剂到华中师范大学古典文献整理专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日后竟能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时至今日,林日波仍清晰地记得当时与硕士生导师、华中师大教授张三夕见面的情景。“张老师见到我很高兴,交谈中,他很意外我这个工科学生文科考试成绩还不错,对今后要朝夕相处的古典文献专业也不打怵。于是,他顺手拿起书架上一册《史记》,要求我随意读一段,然后讲述大意。我按要求完成之后,张老师笑吟吟地说还可以,这样我就跟张老师学习了3年,接受了基本的专业训练。”
2006年,林日波师从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读博士。如果说张三夕教授是引领林日波进入古典文献整理专业领域的指路人,那么程章灿教授则是帮助林日波确定人生方向的人。
“在跟从程老师读博士的3年里,我的古典文献整理专业能力又有了提高,而且程老师学术视野极其开阔,古典文学、碑刻文献、欧美汉学,著述与讲解博而能约、浅而能切,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潜能。”林日波说。
2009年,经过笔试、面试,受过6年古典文献熏陶的林日波顺利入职凤凰出版社。“入职伊始,一种对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社领导守正出新的发展思路明确而坚定,使我有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认识到这个行业将是我安身立命之所在。”林日波感慨道。
一个本科学工科的人,最终以文科为职业,是什么感觉?林日波回答《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是开心和安心。
将职业乐当事业做
能够安心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无疑是快乐的。不过,一些现实问题的到来,让林日波不得不思考,农村出身的他落脚南京,经济压力便是躲不开的问题。
对此,林日波认为,“既然这份工作能把个人兴趣和所学发挥出来,就应该有坚持的信念,而不能只着眼于‘稻粱谋’。”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定力,林日波策划的选题有多个入选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2011年—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定力,林日波主持编辑的《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全编》《闽中理学渊源考》《玉海艺文校证》等图书,屡次获得全国、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
“没有这种坚持,没有单位领导对年轻人如春风般的关怀、培养,和行之有效的选题规划,就不会有我今天获奖的可能。我选择了这份工作,除了个人的偏好,更有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一己之力的热情。”林日波强调道。
对待职业,是当作谋生的手段,还是当作事业来努力,林日波选择了后者。
愿为他人作嫁衣裳
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耐得住寂寞,甚至要为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付出一生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前辈对后辈的告诫,让林日波感受到“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艰辛与欢喜。
采访中,林日波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和一位明清史学者微博互动,对方指出其担任责任编辑的《冒辟疆全集》中将清代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韩菼”的名字错为“韩炎”。
“得知这个错误,我羞愧得很,真正感受到了前辈们所说的编辑是‘杂家’的含义,编辑要广泛涉猎,不能局限于自己读书阶段所涉及的一朝一代之学问,没有一劳永逸的编辑方案和一成不变的知识储备。”
谦虚好学、敬业乐群,对事业怀有敬畏之心,林日波的努力和其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正是其获得宋云彬古籍整理青年奖·编辑奖的主要因素。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