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上海交大社 “有一天,我们的版权会被外国争相购买”

2017-07-21 10:03:39 网络

  □本报见习记者 郝天韵

刘佩英

    “5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我赶上了一个融合创新的好时代、一个改革发展的好时代。”7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佩英面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采访感慨万千。

    2013年1月,刘佩英从上海交大社总编辑助理升任副总编辑,3年后又当上了总编辑,亲历了这砥砺奋进的5年。对这5年,她的感受集中汇成了12个字:不失机遇、不辞辛劳、不畏挑战。

    不失机遇

    用学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国际上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越来越关注,中国出版走出去也正是立足于此。

    早在2007年,当国家批准大型飞机研制立项时,刘佩英便嗅出蕴含其中的出版机遇。2009年,她与团队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平台,组织国内相关科研院所的一流专家,着手策划、出版“大飞机出版工程”项目主题丛书。当时的刘佩英没有想到,这一项目的策划与落实,成为实施中国图书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成果——2012年8月底,上海交大社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正式签署协议,一次性输出“大飞机出版工程”5部精品学术专著的英文版版权。

    “2012年至今,‘大飞机出版工程’项目已经陆续出版了100多本高端学术专著,进入了国内航空图书领域的第一出版方阵,成为中国大飞机研制团队的必备小书库。”刘佩英告诉记者,其中的近20本图书已经输出到爱思唯尔、斯普林格等国际学术出版集团。

    “我们要把中国在十八大以来科技前沿的最新创造与成果成功推到国际学术话语圈,以学术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刘佩英自豪地说。

    不辞辛劳

    还原抗战真相为民族发声

    这5年里,除了从国家重大政策、立项中寻得选题,刘佩英还坚定地认为:“出版人应该是社会的良知,因为‘书比人长寿’。”她希望在自己和出版社同仁的努力下,还原抗战历史真相,于是,便有了“东京审判出版工程”项目。

    5年来,上海交大社陆续出版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中国部分》中译本、“东京审判研究丛书”20余种,以及“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等多部优秀出版物,在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今年,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69周年,刘佩英又组织出版了该项目的最新力作——《东京审判——为了世界和平》。

    “我们在东京审判图书领域的持续发声与努力,极大地扭转了中国之前不重视战后审判研究、资料奇缺、成果空白的局面。”刘佩英告诉记者,近5年的时间里,她和出版社编辑团队几乎没有周末和假期,天天整理、搜集资料,最终把研究成果逐一出版面世。

    “我们做出版,首先要为民族发声。”刘佩英说,作为中国出版人,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承担起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

    不畏挑战

    坚守出版人的文化自信

    目前,文化自信是主流舆论的高频词。在刘佩英看来,一个优秀编辑的自信,在于不仅要善于策划,更要善于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如何能让广大群众通俗易懂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刘佩英想了很久的问题。后来,她策划、组织出版了《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该书目前销量已超过60万册,并译成了英、韩、日、阿尔巴尼亚等多个语种输出海外,成为出版业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融合的成功范例。

    “相信有一天,我们的版权会被其他国家争相购买。”刘佩英告诉记者。事实上,她所说的中国出版未来,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