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做好民族出版要巧打“三张牌”

2017-08-01 08:00:16 网络

  在广西民族出版社成立60周年座谈会结束后,精美的少数民族精品图书引得很多人驻足观看。


  □本报记者 袁舒婕 文/摄


  民族出版是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出版协会民族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巴哈提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出版工作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又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面对新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民族出版的作用?如何利用好新技术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在近日举行的由中国出版协会民族出版工作委员会主办、广西民族出版社承办的“新形势下的民族出版工作”民族出版发展研讨会以及在广西民族出版社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这些话题都一直被民族出版人及相关专家学者热烈讨论着。他们普遍认为,做好民族出版要巧打“三张牌”。


  出民文图书 扎住民族的根


  长期以来,民族出版社确立了三大图书出版方向:民族文字出版、民族文化出版、民族古籍出版,这3个主要出版方向都与“民族”相关,为的就是给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青海民族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祁正贤说,民族出版容不得马虎,必须让自己站在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为少数民族做好服务,才能更好地扎住民族的根。以广西民族出版社为例,该社已经成立60年了,60年来始终以服务推广壮文为不变的信念和情怀。广西民族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朱俊杰说:“我们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通过市场图书的运作方式,打开壮文图书出版的新路径,实现了壮文的‘香火’传承。截至目前,我社累计出版了各类壮文图书5000多种,多文种民族文化图书1万多种,发行量2亿多册。”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潘琦与民族出版有着不解之缘,他对民族出版也有自己的看法。潘琦认为,民族出版要扎住民族的根,坚守阵地,民族出版人心中要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才能做好出版工作。


  云南民族出版社社长和丽峰和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泽仁扎西都十分认可坚守阵地、找准自己的定位这个路子。泽仁扎西说:“民族出版社应强调专业分工和出版特色,如果不注重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而是‘捡到篮子就是菜’,这不利于‘出精品、出品牌’,甚至还会得不偿失。”


  正如泽仁扎西所想的那样,四川民族出版社也是这么做的,近几年,该社出版了《藏族古籍精选》《彝文典籍集成·四川卷》等一大批藏族和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类图书和《巴蜀牌坊集成》等巴蜀文化系列图书,出版了“百部中国红色电影连环画系列”等一批藏汉、彝汉双语版的经典图书。


  甘肃民族出版社也出版了不少藏文图书,甘肃民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瞿广业说,该社不仅出版这类图书,还向当地的佛教寺庙、清真寺等捐献了几十万码洋的图书,以回馈民族地区的人民。


  除了发挥自身优势之外,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变化,四川民族出版社近几年来还在不断探索“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即“做优公益,做强市场”。泽仁扎西说:“我们全力开拓和维护图书市场,抢抓市场份额。如我社打造的藏区农牧民实用读物‘藏历系列’,每年印数均保持在20万册以上。”


  建国门书社 传递民族的情


  民族出版社对社会效益的坚持有目共睹,国门书社就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国门书社既服务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又吸引了跨境民族群众,扩大了影响力,增强了传播力,为传递民族间的情谊、满足民族需求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德宏傣族和景颇族自治州地处中缅边境,中缅边境缅甸一侧边民中有400多万华侨、华商和500万的傣族(掸族)、200万的景颇族(克钦族)、60多万的德昂族、50多万傈僳族。这些境外少数民族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语言想通,文字相同,通婚互市,往来密切,在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多个领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给予民族出版巨大空间和潜力。


  据德宏民族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舒生跃介绍,为了解决中缅边境民族群众“看书难、买书难、借书难”的问题,满足边境各族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德宏民族出版社从2009年开始分别在姐告、银井、拉影、那邦等4个口岸建立了5个国门书社。目前,5个国门书社建筑总面积达到2900多平方米。


  这5个国门书社实行“读、借、赠、卖、培、展”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开展免费借阅和免费赠送,免费培训汉语和缅语知识,免费培训傣、景颇等少数民族文字,免费培训农业科技知识,举办中缅文化讲座、座谈等活动。特别是缅语和汉语每天两期天天开班的免费培训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数也由刚开始的每期十几人逐渐增至每天70—80人。“干这个事,我们已经坚持了9年,毕业学员达到5000多人,这支队伍现在已经成为宣传中缅友谊的主力军。”舒生跃说。


  “随着国门书社对中缅两国文化交流发挥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促进两国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需扩大其影响把书社建到国外,扩大和延伸国门书社的影响力,增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舒生跃提到,德宏民族出版社根据在建设国门书社中取得的经验,准备最近3年逐年在缅甸建设德宏民族出版社木姐、内比都、仰光、密支那、腊戌“胞波”书社。


  要走出“家门口”,传递民族情,除了国门书社之外,民族出版社还有很多探索。和丽峰说,民族出版社可以将焦点对准“一带一路”选题,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企业的交流,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优势与这些出版企业进行项目合作。


  做数字出版 抓住融合的魂


  当前,民族出版工作面临着网络冲击传统出版、民族类图书读者受众面偏窄、大型出版集团蚕食市场引发竞争加剧等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除了扎住民族的根之外,民族出版社还要积极顺应时代的潮流,抓住民族出版融合发展的魂。


  “当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重要发展方向。我们将逐步实现由传统纸质出版向跨媒体、多介质出版的转型,并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把民族文字读物、民族古籍读物等变为电子出版物,迅捷地送到少数民族群众手中,将民族出版工作落到实处。”朱俊杰提到,广西民族出版社去年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并制定了微信书城和增强现实技术(AR)出版等工作重心,这都是该社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式。


  泽仁扎西则表示,四川民族出版社2015年入选“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试点单位”,“近两年内我社要利用这个契机,在做好藏彝文数字出版网络平台的同时,重点打造已入选省‘十三五’规划的涉藏出版工程‘全国藏文图书核心数据库’,以这两个平台为依托,力争率先完成民族出版的数字化转型。”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