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被父辈的精神所感动

2017-08-01 08:01:44 网络


  □吴焕姣


  《父辈的旗帜》是四川人民出版社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特别出版的献礼图书。


  书中收录了24位“红二代”讲述自己心中父辈的文章。他们从井冈山走来,从抗日烽火中走来,走过雪山草地,走过黄河两岸,走进雪域高原,走进边防哨所,最终化作人民军队保家卫国的“山脉”。


  黯淡了刀光剑影。这些作者们英雄的父辈已经消逝在时光里,但儿时军队大院的生活、父辈所讲述的战斗故事以及对信念的追求,依旧是他们每逢相聚时的话题。为了让这些回忆永久保存下来,在岁月的流逝中焕发生机,“红二代”们提起笔,打开泛黄的老照片,甚至搜寻久远的档案,写下了自己心中父辈的故事。


  选题缘起


  本书的选题和策划还得从3年前说起。


  2014年的一天,本书的主编梁凌敲开了我们编辑室的门,说她准备投稿一部叫《我们的父亲母亲》的文集。“肯定没有问题的,我们讲述的是军人的亲情,子女对父辈的回忆,都是家庭生活,不会涉及战争。”我当时还对这本书有些疑虑,但是在作为军人后代、同时也是作者一再坚持下,我翻开了稿子。在文字中,这些已经年近花甲的老人们化身为温柔挚诚的儿女,记录下了幼时点点滴滴的回忆,他们眼中的父辈,不是金戈铁马、沙场点秋兵的将军和领导者,而是令儿女崇拜、有着人格魅力的父亲母亲。文中没有军衔、官职的区别,只是一个个普通父亲母亲在战争年代和艰苦年代的坚守和担当。


  于是,2014年我们出版了这本由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健题写书名的《我们的父亲母亲》。这本书出版后,反响热烈,很多“红二代”很激动,纷纷表示终于有人愿意做这件口述历史并记录历史的工作了,也吸引了众多人投稿。随后,在2015年我们出版了《我们的父亲母亲2》,2016年在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出版了《我们的父亲母亲3》。目前这份口述历史、记录历史的工作仍然在继续。


  在2017年年初,我和梁凌谈起今年《我们的父亲母亲4》的出版选题计划时,总结起前3本的经验,感叹前3本中有很多令人感动、值得再读的文章。于是我们灵机一动,有了集结3本书精华文章,献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想法。《父辈的旗帜》就这样诞生了。


  文章编排


  《父辈的旗帜》选取了24篇经典感人的、能够细细品出味道来的文章。如何编排这些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呈现?在编辑的时候,我特意请教了作者。作者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按照父辈参军的时期——红军时期、八路军时期和解放军时期参加革命的军人来归类。于是全书按此分成了三大部分。但这三大部分怎么取名字体现内容呢?


  篇章的取名也费了我们一些心思,经过多番思考,我们用共和国授予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中的有功人员的三种勋章名作为篇章名字。它们分别是代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八一”勋章,抗日战争时期的“独立自由”勋章,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勋章。每一个篇章的名字代表了这个年代参加革命的军人参军时的责任坚守和奋斗目标。这不仅能充分体现篇章的内容,而且很好体现了这些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的老军人们的功绩。


  “八一篇”“独立自由篇”“解放篇”由此而来。同时,在目录和篇章页的设计上我们也运用了这三种勋章的形式。在阅读中,我们希望读者能从每个部分的故事中,感受到不同年代军人们面对的困难以及一种延续传承的坚守。


  保证真实


  文章的真实性,是对口述史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这些文章的作者们来说,已经年近花甲。提笔写作,已经是非常困难了,更何况用电脑键盘敲下他们的回忆。但是还是有很多作者提笔,或口述请人写下,用于抒发对父辈的怀念。因此,在这个回忆和重建的过程中,难免有很多叙述不清、前后矛盾、冗长的地方。在编辑过程中,为保证书稿质量,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比如《战地浪漫曲》讲述了父亲母亲在新四军中伴随着军队迁徙、打仗而相知相爱的故事。因为有父辈的日记做参考,作者还援引了很多资料,把相关和不太相关的历史事件交代很多,所以文章刚拿出来时非常长,而且主线不明确。在编辑时,在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我们以父辈的日记作为主干,分为7个小节,将一些不太相关的关于地理、人物和事件的描述进行了简化或者重组、删除,着重突出了随着革命形势变化而不断迁徙的父母,在各自岗位上的职责以及相爱相守的过程。


  为了突出文章的故事细节,在文章名和章节名的取法上我们也费了一些脑筋。


  比如石川、石明兄弟所写的《永恒的记忆》(原名),讲述了父亲母亲在各自岗位上的磨砺和洗礼,同时也讲述了在这样的家风下,父母对他们的深远影响。比如父母当年是从西藏出来的军人,工资高,但他记忆中的父母总是过得很简朴,甚至被人称为“抠门、小气”。直到某次他们翻阅父亲的行装时发现了捐款收据,才知道父母将过万元的积蓄全部捐给了地方建设。父母这种严于律己的作风给了他们毕生的影响。但是《永恒的记忆》这个篇名没有独特性。因此,在审读完稿子后,我们建议作者将篇名改为《那崇尚英雄年代的家风》,以一个小家庭的家风浓缩一个时代军人群体风貌,体现我们现在追寻和学习的一种精神。


  (作者单位:四川人民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