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习近平讲故事》:编校次数多达12次

2017-08-07 10:29:47 网络


  □本报见习记者 张君成


  今年6月,由人民日报社组织撰写的《习近平讲故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截至8月初,《习近平讲故事》的销量已经达到百万册,且还在继续加印中。该书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精选出体现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百余则故事,加以完整呈现和解读。


  在出版过程中,有关部门和领导对《习近平讲故事》选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此书列为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总局更是将该选题列为22个“重中之重”的选题。作为这本书的策划编辑,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李春生认为,编辑这样的图书不仅是编辑自身的职业追求,也提高了编辑的个人职业素养。


  融合合作 铸造精品力作


  人民出版社能够出版《习近平讲故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编辑对于主题出版物选题一贯的精准把握。李春生认为,作为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必须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出版方针,认清出版工作的大方向;必须清楚地了解中宣部和总局对出版工作的要求,明白出版工作的目标和重点。这样,编辑在策划选题和组稿时就有了明确的指引和清晰的思路。进一步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无疑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时《习近平讲故事》的出版,也是两家党媒密切合作的结果。李春生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人民日报社和人民出版社都是党的重要宣传机构,有着共同的职责和使命。长期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两家一起策划出版了不少重要图书,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李春生说:“我们一直探讨编写和出版一些高水平的有关治国理政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图书,共同的理想与目标让我们合作编写和出版《习近平讲故事》。这几年,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党媒的融合发展不仅在技术和平台方面,更在于我们党媒人心灵上的融合——为了完成好党赋予的职责和使命。这种心灵上的融合产生的巨大创造力成就了《习近平讲故事》这部精品力作。”


  对于编写和编辑《习近平讲故事》的思路,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日报社一致认为:要用讲故事的形式更加生动地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他作为大国领导的智慧和风范。为此,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在编写中把政治导向、文化内涵和语言的魅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编写中,有编写人员提出,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不少署名文章,内容非常好,可以选取一些作为《习近平讲故事》一书的素材。为此编写人员查找了历史报纸,发现1984年12月7日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中青年干部要“尊老”》的文章,立意很好。他们也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这篇文章是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第一篇个人署名文章,具有特殊意义。“大家高兴地选取了这篇文章,就是现在书中‘尊老为大德’的故事。”


  本书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在内容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都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但在形式上有所区别,本书更侧重故事性强、深入浅出、好读易懂。


  精编精校 不放过丝毫细节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人民出版社发扬了严谨、高效、精益求精的传统和作风,精编精校,从内容的审读、文字的推敲到资料的查核,再到标点的使用和体例的规范,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多达12次的编辑和校对,确保出版质量达到优秀标准。


  当然,在图书的编辑过程中,编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李春生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想智慧,他讲的故事涉及的范围广、时间跨度大、背景丰富多样,他对故事的理解和运用不仅非常精准,而且站位极高。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每个故事的内涵和意义,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也给编辑过程中带来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为此编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遇到疑问,大家相互讨论,甚至请教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


  有些历史故事在目前所能找到的不同版本资料中,表述都有一些差别,要找到最权威的、准确的资料核对,也有一定的困难。有这样一个例子:该书的第39—40页“黄炎培之问”的延伸阅读中,编辑查找了很多资料,各个版本对这件事表述都不一样,以哪个版本为准?确实让编辑们觉得为难。但编辑们锲而不舍,最终找到了黄炎培从延安回去后,于1945年7月出版的著作《延安归来》,其中对这件事的记述应该是最准确的资料,问题迎刃而解。


  另一个困难是由于《人民日报》的同志工作十分繁忙,只能在工作之余甚至是双休日、节假日和编辑们一起讨论书稿。很多编辑住得很远,有的住在远郊,交通不便,晚上不安全,只好男同志送女同志,开车的送不开车的,最后到家的人进家门时已经是凌晨。“有些人家里还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但大家都克服困难,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编辑任务。”李春生说。


  不过大家觉得编写工作虽然辛苦,但也充满着快乐,常有一些趣事:有一个周六,编辑人员与《人民日报》的同志一起修改书稿,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只能在一间摆放着新购家具的小屋里工作。由于这间小屋长期没人使用,屋内气味呛人。但4个人竟然在这间小屋里,从上午9点一直忙到下午3点半,完成了所有的任务,连午饭都没有顾上吃。工作结束后,4个人叫了6份外卖,居然没有吃饱。完成工作后大家心情愉悦,他们打趣地说:“我们今天虽然物质食粮不够,但我们的精神食粮却极其丰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精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物质,我们应该可以不吃饭。”


  除了图书质量的高标准,编写人员还想让这本书好读、易懂、趣味性强。不过李春生说,在编辑之初他心里并没有底。直到有一天他将书稿带回家审稿,他85岁的母亲无意中看到了书稿中“品格故事”那一部分,结果一读就是一个多小时,读得很认真很投入。他的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平时读书也不多,李春生就问她:“您能读懂这本书吗?”她说:“读得懂。这本书叫人学好,不仅大人们要读,孩子们也要读。”母亲朴实的话语、简单的回答就像一颗定心丸,他相信这本书出版以后,大家都读得懂,都爱读。


  因为主题出版的重要性,编辑自感责任重大。既要强调出版物的质量,也要强调时效性,主题出版物的编辑们心理上肯定会有一定的压力。但他们有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个合格的编辑而言,这种工作压力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应该有的。有了这种压力,才说明我们认识到了主题出版的重要性,也才能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做好主题出版物的编校工作。”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