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师兄老董,是4年前的冬天,万物萧瑟,母校武汉大学的一次大规模聚会活动却是热火朝天。会上环顾四周,遍寻“亲故”不着,不免兴味索然。几日后,聚会之事渐渐淡忘,不想此时一个在校时就住旁栋宿舍的师兄忽然之间冒了出来。
老董,全名董晨鹏,高我4届的新闻系师兄。由另一位校友辗转介绍,想要出版他的近作。对母校生活的共同回忆迅速消弭了初次见面的生硬感,就此晤面后,老董师兄就成了我的作者。
老董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书稿名叫《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一个工会主席的家访周记》,一部纪实类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内容正如其副书名所言,就是“一个工会主席的家访周记”。主人公就是老董兼任工会主席的镇江城投集团的普通员工们——老董所在集团创设了针对一线员工的“亲情家访工作法”,他会在休息日带上一些家常礼物,到员工家中,与他们闲话家常。每次家访归来,老董都会如实记录时间、地点、天气、家访对象和交谈细节。对于一个饱含创作热情的人来说,这些手边的创作素材日积月累,归类筛选,一部“纪实”成分大于“文学”意味的“家访周记”也就水到渠成了。
与一部书稿的交集总是短暂,再见老董,已是2016年。
同样的素材,相似的结构,甚至同样的副书名:“一个工会主席的家访周记”。书名却是另一个看似宏大的主题——《共和国平民简史》。前后4年创作同一题材的两部姊妹篇作品,不由得佩服老董的执着。
出于对老董写作功力的信任和社里主题出版的需求,我接下了这部书稿,却未倾注太多的热情。设计好内文版式,一口气读完,我惊喜地发现:如果说两年前的《我的兄弟,我的姐妹》更像是一部纪实报道合集的话,现在的《共和国平民简史》已然蜕变成了一部真正的纪实题材的文学作品。
全书仍然在独立单元之下分列篇章,叙事的主体依旧是原镇江城投集团的一线员工,内容依旧是他们的点滴生活,但是与前一部的简单归类不同,显然在过去的两年里老董对创作素材的处理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他将一个个人物及家庭置于“巾帼志”“老兵列传”“岁时杂咀”“风俗记”“世像剪影”“闲暇录”“户口事略”7个单元之下,在这7个精心设置的单元里,文中的保洁员和保安们在社会关系里的其他身份凸显了出来:他/她们是云南哈尼族的新移民,是有着传奇经历的退伍军人,是民国高官的后代,是多年辗转才得以落户的老镇江人,是创业失败的个体工商业者……这就在时空两个维度上与共和国的变迁交织重合在了一起,从而也就在更广大的层面上映射出我们这个国家的兴衰。
老董创作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立意的提升令我欣喜,这部《共和国平民简史》已然跳出了单纯的生活实录的简单层面,以为普通老百姓塑造群像的方式,具备了现实主义作品的气质。我的编辑思路自然亦不再囿于浅层的文字修饰,开始斟酌整体的结构框架。我与老董商量,既然创作的目标是要让每一个个体的经历和命运成为这个国家的缩影,就应该更全面一些,加入反映我国土地产权变迁的单元,这也是与百姓福祉最切身相关的部分。虽然每一次框架变更都是伤筋动骨,老董还是添加了“产权纪事”单元,主人公就是土地产权变迁中的新兴城民。
从《我的兄弟,我的姐妹》到《共和国平民简史》,老董逐渐形成了地域气息浓厚的创作风格。本地口语化的语言风格还在,起承转合间笔触却越来越放松自在。多年的亲情家访,使老董和他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越发顺畅,自然而然的,老董看待家访对象的角度也渐渐放低,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心底。老董笔下的主人公们,满溢民间的生机,乐观自信,鲜活有力。
镇江这块土地,老董生于斯长于斯,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风物人情都熟稔于心,闲时更对参详镇江的历史人文典故颇有心得,甚至会为了一个地名掌故与文友“笔战”。于是,与镇江地域相关的元素就被老董自然嵌入了文中:春节的“吃春酒”风俗、端午中秋的应时美食、旧时民间的“抢醮”婚俗、镇江当地的民间崇拜……甚至口口相传的民谣和野菜名称,老董都是信手拈来。这些构成人们生活记忆的文化符号,和老董笔下那些平常日子的描摹糅合在一起,生活的滋味立马浓厚起来,就像一幅幅平面静止的画面上平添了长长的景深,变得丰满、立体和流动。
对于这种增添阅读趣味的特色我当然不想放过,便欲在文中加入白描式的手绘图,体现镇江当地的民俗实景,以丰富书籍表现形式,但最后还是被老董否决了——他不想因此而冲淡了主题。妥协的结果是选摘文中精彩的民俗描写置于封底,令读者看到《共和国平民简史》这个严肃命题的同时能体味到其中的生活底蕴。封面设计亦避免与前部同样的具象表现手法,满版大地色上排列蓝色的抽象人像——毕竟这是一部以蓝领工人为表现对象的纪实作品,他们绝大多数世代农耕,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成长变迁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也正是无数个他们造就了共和国的平民史。
成书出版,我去镇江参加江苏省作协为本书举办的评论座谈会,老董请我在街边小店吃了一碗当地特色的长鱼面。言谈间老董颇多感慨:他最欣慰的是妻子多年来一直对他的作品兴趣寥寥,这次却放一本《共和国平民简史》在床头每晚翻阅。的确,对编辑,要的莫过于出版的图书能置于读者的架上案头;对作者,要的莫过于创作的作品能够进到读者的眼中心里。如此,我和师兄老董的缘分也就不会断绝。
(作者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