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抢抓新窗口机遇期 夯实融合创新成果

2017-09-12 08:03:47 网络


    刘晓凯在2017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上发表演讲。

 

    近40年来,深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领风气之先,在印刷产业发展中勇当排头兵,在我国印刷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跨越中起到了辐射示范、带动引领和动力提升的重大作用。2017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于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在深圳举办,既是对年度工作成果的回顾,也是对全行业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工作的重要部署和动员。

    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我国印刷人应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住产业提质升级的历史性“窗口期”,撸起袖子加油干、突出重点创新干、扑下身子务实干,以创新发展新成果为党的十九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印刷业正进入深度融合发展新“窗口期”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稳的格局在巩固,进的走向在延续,好的态势更明显,增长的包容性和获得感增强;“双创”支撑平台加速构建,创业创新高地加快形成,新动能培育成效显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催生。

    伴随国民经济的持续性阶段性发展,我国印刷业曾经获得过两次重要的窗口发展期。第一个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几年里,宏观发展态势和格局为印刷业打开了一个奠定根基、确立门类的“窗口期”;第二个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的近10年里,新科技新业态、新融合新需求为产业创新打造了一个渗透各行业、延伸产业链的重要窗口机遇期。两个“窗口期”,为印刷业构建发展格局、培育创新动能、探索经营模式、积累变革资本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印刷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吐故纳新、创新业态提供了动力和可能。

    当前,虽然面临增速长期低徊、传统市场需求不振、环保刚性压力增大、人力资源紧缺等诸多不利因素,但我们置身宏观格局、研判发展态势,特别是考虑到“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滞后表现的辛勤工作成果,就深切地感觉到,印刷产业正处于克服阵痛、调整蓄能、谋划新机的“蛰伏”状态,产业转型就位后的潜在机遇一再提醒:我们有可能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窗口期”。

    得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因为:

    运行轨迹触底、回暖态势可期。今年1—6月抽样监测得到的数据表明增速低徊趋势有所抬升,初步判断,今年产业运行可能企稳缓升、稳中向好,基本可以实现增长轨迹触底。一是产业发展速度回升。今年上半年,产业发展呈现可喜变化。如上海规模以上重点印企上半年销售收入为196.6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总额12.1亿元,同比增长34.5%,均大幅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二是骨干企业聚集度和贡献率加强。17家上市印刷企业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182.5亿元,增长率为8.6%,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三是印刷设备器材市场回暖。上半年我国印刷设备器材进口额达到8.7亿美元,同比增长9.4%,这一现象引起国际高端器材商的高度关注。四是国际合作、走出去步伐加快。珠三角、长三角承接国际业务的能力持续提升,珠三角2016年的对外加工贸易额达到47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带动、融合创新、资源聚集和“黏性”增强的可喜态势呈现。一是技术革新加速。印刷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创新研发明显加速,着眼于绿色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目标的结构升级、节能降耗以及化解人力成本压力等重大项目研发此起彼伏。二是企业技术装备更新加快。今年的市场需求有一半是用于老旧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体现出市场需求适度扩大的良好迹象。智慧印厂建设呈现加速趋势,鹤山雅图仕、上海龙利得、江西新华等一批企业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智能化改造。三是数字网络技术应用极大提升。ERP、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策划设计、生产流程、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四是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高。2016年,印刷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为37.4万元,比上年增长5.5%;印刷企业平均资产为1272.4万元,比上年增长6.5%。总的来看,印刷业供给端和需求端正协同发力,与上游的融合渗透机制正在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一个活力迸发、动态平衡,优势聚集、良性循环的现代市场经营态势正逐渐形成。

    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空间拓宽。产业一体、互联共享,产能交互、协同创新的动能创新路径正在形成。一是数字印刷迅猛发展。2016年,我国数字印刷对印刷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个性化包装、商业广告印制、按需出版等领域异军突起、堪为典范。二是融合创新逐步深化。印刷企业坚定文化自信、唤醒文化自觉,挖掘文化资源,整合上下游、利用网上网下,一大批文创产品、AR图书、新型材料、防伪技术等受到市场热捧。三是“互联网+”创意无穷。“互联网+印刷”已经走出创意阶段而真实地服务于全行业,在冲击、改造和融合着传统运营模式。四是市场细分拓宽崭新领域。少儿图书、个性包装、商业印刷、塑料软包装、打印喷绘等领域新的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良好环境渐成、竞争规范有序。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集中推进、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放管服”持续深化,事中事后监管有效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扎实推进,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一是政策环境不断改善。近四年来印刷业共获得中央财政约6.5亿元扶持资金;全面推开“营改增”,印刷业原来实行的13%税率今年起将改为11%;近两年来有37家印刷企业在A股和新三板上市,企业融资渠道极大拓宽。二是行业监管不断加强。印刷业监管更加规范,制度化、精准化程度极大提升。三是“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2013年以来,在印刷业管理方面,已取消下放5项审批事项。2016年,全国新设立印刷企业3356家,比上一年增加109家。

    抚今追昔,我国印刷行业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蓬勃壮大,如今整体规模已跃升为全球第二位,印刷能力覆盖各领域、印刷质量堪与发达国家比肩;登高望远,印刷产业改革发展又逢融合创新重要“窗口期”,产业内生动力机制和外在发展条件发生着快速、深刻的急剧变革。机遇难再、机遇转瞬即逝。抓住“窗口期”图新变革,扭住新机遇积淀动力,顶住压力、咬紧牙关,就有可能奠定未来优质高效、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四化”发展

    当前,围绕“十三五”规划,我们正在落实以下重点工作:

    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总局作为印刷业改革发展、监督管理的主管和推动部门,下一阶段,将着力在行业发展的制度设计上深下功夫。以法规修订突出引导和服务,以制度创新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以调节机制的创新激活市场要素。

    强化监管,提高工作主动性有效性。作为行政部门,我们要贯彻好中央和总局党组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义不容辞讲担当,切实维护印刷阵地安全。一是强化监管手段。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总局部署了一系列专项行动和专题整治。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今年,我们将以印刷委托书备案、年度报告公示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管理信息数字平台建设。三是加强协同监管。我们正在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深入合作,强化企业信用档案归集使用工作。

    引导扶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我们将加大印刷业“十三五”规划落实力度,引导“四化”发展,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一是深入宣传贯彻“十三五”规划。继续指导和动员各地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校、行业媒体和广大企业协同部署、共同发力,宣传贯彻规划内容。二是因势利导用好宏观政策。通过制度创新加强质量管理,积极推动行业加快标准制修订。同时也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资,加快规划、平台、项目对接。三是强化项目资金扶持。2012—2016年已有100家印企得到中央财政约6.5亿元的项目补助。目前,总局正积极向国家财政、税务等行政部门申请给予绿色印刷出版物印刷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

    提升服务,完善管理职能。从总局层面,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各级管理部门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一是加快简政放权,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二是培育和构建各类服务平台。三是强化媒体宣传,切实引导和支持各类媒体强化对印刷行业企业改革创新工作的宣传报道。

    (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本文摘编自作者在2017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上的演讲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