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海悦
9月15日,秋意渐浓的秦岭首阳山下的陕西周至县耿峪,由全国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体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承办的“贯彻全国出版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出版转型与融合发展首阳论坛”在此召开,全国12家师大社掌门人汇聚一堂,共话竞合发展、携手同进的愿景与路径。
坚守事业 立足优势开思路
众所周知,师大社依靠师范大学产生、成长、发展、壮大,与师范大学相依相存。当前,师大社正处于发展瓶颈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既坚守事业、挺拔主业,又延伸产业、壮大基业,成为摆在师大社联合体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经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吕建生说,目前师大社联合体感情联络比较多,业务联合比较少,希望12家成员单位今后展开实质性联合,既竞争又合作,整合拓展背靠师范大学的资源优势,建立有效合作机制。
“师大社联合体就是要做单体社做不好、不好做的事情。”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任飞建议,设置由两三人组成的机构,专门负责组织、协调、落实师大社联合体的相关事项;建立社长总编辑、营销、质检等各个层面的交流机制。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侯宏堂则建议,12家师大社可联合打造面对中小学生的远程在线互动教育交流平台,内容包括专家讲座、在线答题、参考资料等。
挺拔主业 围绕出版搭平台
“目前师大社的出版资源开发仅是‘冰山一角’,联合起来前途无量。”对此,12家师大社已经形成共识。
对于出版主业的坚守,侯宏堂道出了师大社联合体的共同心声:在出版单位面临经济压力、生存压力的当下,更要守住出版人的底线和良知。要出精品,就要有好选题。首阳书院作为陕西师大出版总社为作者搭建的创作研讨交流平台,定位为“文化平台、创研高地”,催生更多精品内容和优质创意,为师大社出版人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如何用好用足国家扶持政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董事长兼社长刘东风认为,师大社联合体应依靠政府、依靠学校、依靠市场,借梯登高、借势而为,积极承担国家项目,联合申请相关资金,聚合各方力量争取支持。
“12家师大社既是出版联合体,更是命运共同体。”正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周挥辉所说,转型,更多的应强调观念、思想上的转型,师大社联合体要共同出好书、推精品,履行出版使命和社会责任。
延伸产业 跳出“纸”面拓市场
单体社单一出版的弊端是资源浪费,而师大社联合体的联合,可以是作者的联合、渠道的联合、平台的联合,目的则是提升质量、打响品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常务副社长马朝阳表示,实际上,师大社在营销方面的融合已经展开,如与江苏省新华发行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关系。他还透露,目前师大社联合体正准备开设天猫营销平台。
“师大社联合体有联合,但是还没有‘体’。”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彭志斌建议,12家师大社联合成立股份制实体公司,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发挥特色,从联合体变成联合实体,进一步提升影响力。
往哪儿转?和谁融?面对转型融合大势,一些师大社也存在困惑和顾虑。马朝阳认为,跳出“纸”,不只图书选题、教师教育、培训延伸,师大社联合体还可以寻找更多新的增长点。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刘春卉介绍了西南师大社的做法。该社控股的纸业公司去年税前收入7000万元,利润近100万元。她建议,12家师大社可以联合起来开拓这一产业关联性较强的领域。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曲春波的思考是,以往是先设计产品再推向市场,在转型之路上,则可以先做市场再做产品。在他看来,思想、理念的转型,也是内部生产结构和产品出版方式的转型。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