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融入出版人 情感的一本书

2017-09-27 08:04:13 网络

  □本报记者 袁舒婕


  “贵州是山的海洋,无数的村寨就藏在大山的褶皱里。只有在大山里生活过的人,才能理解山里孩子走出大山那种强烈的欲望。”《那年,我们走出大山——民族学子求学心路》主编彭晓勇在该书序言里写的第一句话,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到了贵州的山沟沟里去。


  今年6月,汇集了40多位作者横跨半个多世纪真实经历的人生故事——《那年,我们走出大山——民族学子求学心路》,由贵州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生动践行增添了新的画卷,同时也对广大学子和教育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出版宗旨:振奋民族精神


  在贵州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12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繁衍生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生活于崇山峻岭之中。“如果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和培养,这些生活在贵州大山深处的各民族学子们,将会因为地域的隔阂、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更遑论深造于高等学府,走出大山开拓自己人生的新天地。”《那年,我们走出大山——民族学子求学心路》责任编辑王丽璇说到这些差点儿失去教育机会的孩子们,心是揪着的。


  正因如此,当各民族学子争取到求学的机会,走出了家乡的大山,他们的坎坷经历和心路历程,更是大山中的民族文明进步的真实写照。“这一个个走出大山的真实故事,值得记录,值得回味。而对于同样想走出大山的后来人,也有着强大的鼓舞和启迪的力量,有助于树立他们走出大山的信心。”王丽璇表示,出于这样的考虑,贵州民族出版社策划了《那年,我们走出大山》这本书。


  书中的40多位作者中,年龄最长的已近九旬,最小的几位是“90后”,他们的故事横跨半个多世纪,串连成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各民族学子的奋斗史。王丽璇说:“在饱含求学的奋斗精神与深深的故乡眷恋的文字中,配以反映真实情景的图片,真实记录民族学子的奋斗历程,借以振奋民族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我们出版这本书的宗旨。”


  编辑过程:不断受到触动


  在编辑的过程中,在感受山里的孩子们童年趣事的同时,王丽璇也为民族学子的故事触动着。


  作者中最年长的今旦已年近九旬。经历新旧两个时代,走过抗战烽火,见证历史变迁,积极参与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建工作,一生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他也曾在贵州民族出版社工作多年。选题策划完毕之后,王丽璇登门拜访了今旦,当她把选题整体的策划思路陈述之后,今旦非常高兴,当即答应写稿。时间不过月余,今旦亲笔书写的手稿就送到了出版社,近90年人生风雨浓缩的“坎坷求学路,风雨见阳光”10个字,掷地有声,让人动容。


  欧阳大霖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教授,长期致力于侗族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他的第一稿大致叙述了自己走出大山,教书育人的过程,王丽璇审稿之后认为还有很多可拓展的内容。后来,编辑和作者对书稿的结构和内涵进行了多次探讨,最终分8个板块将他的成长历程生动展现。


  2015年6月项目启动至该书出版,正好两年的时间。回顾这两年,王丽璇的眼中有些泛泪,这是出版社倾力打造的重点选题,组稿时她广泛征求意见,并确定目标作者、发约稿函,在《贵州日报》和贵州出版集团公司网站刊登征稿消息,主动打电话、发短信和作者联系书稿事宜,尽力争取找到不同民族、不同工作、不同年龄的作者,使得本书更能反映贵州民族学子的求学心路历程,也更具有代表性。


  谈到本书的遗憾,王丽璇表示也还是有的。在组稿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有的作者年纪较大,虽然个人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但最后只能割爱。还有的作者因为工作繁忙,虽然很想参与,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些作者,王丽璇都保持了很好的联系,也许以后本书再出续集的时候,希望能够有所弥补。


  在每个作者的文章之前,都有一个导语,这本来是没有的。在编辑的过程中,王丽璇也被这些大山深处的人的精神和故事所深深感动,时常有流泪的冲动,很希望能够为他们写下内心的文字,因此一段段导语也是编辑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


  独特意义:昭示未来希望


  当更多的孩子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出大山去读书,无须担心学费、餐费、住宿费,他们的生活从此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对于自己家乡的民族文化与地区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中几位作者都在从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伍忠纲收集了大量布依族传统文化资料,谭良洲写下了数本侗族文化小说,王继超整理出版了30多部彝族文献学术译注……几代人大都选择了教书这类职业,可以看到走出大山的民族学子几乎本能地把改变本民族教育落后、贫穷困苦的历史寄望于发展民族教育,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彭晓勇认为,这是民族学子对于故乡,对于养育他们的民族最好的回报,最深的感恩。


  彭晓勇说:“这本走出大山的求学故事记录着这种改变,叙写着一代代民族学子走出大山的执着,昭示着山里孩子走向未来的希望。在这种意义上,这本书自然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值得一读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