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读名著,要读原作

2017-09-28 10:43:35 网络
  □桑永海


  我这里说的“名著”,指文学名著,主要是指文学经典。


  有一次我到一所很著名的高中作读书报告,问谁看过《红楼梦》,差不多一大半学生举了手。我把影视剧排除后,只有不到一半人举了手。再把小人书和缩写本排除后,问谁读过原著,举手的只有50多人,不到总数1/6。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有些高中只有零星几人读过原著。可见,眼下绘本和缩写本这一类书,在校园里几乎替代了原著。


  为什么缩写本或改编本不能代替原著呢?这就涉及文学经典和一般故事书的重大区别。美学家朱光潜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文学经典固然也讲故事,但那故事的字里行间,多的是对人生的关怀、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还有超绝的文学艺术技巧,这是一般故事书中根本没有的。”以朱先生的观点分析缩写本或改编本,较之经典原作,两者差距就十分明显。


  首先,缩写本或改编本最重视的是故事情节,其他因素很难顾及。例如《鲁滨逊漂流记》的缩写本,只剩下几个干巴巴的小故事,原著中对人类命运的探求,对自然、宇宙和宗教的叩问,对人类欲望的深刻分析,对文明人与野蛮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描写,那些经典的可以称为“语录”的精彩语言,全都蒸发干净,那还叫什么经典?《福尔摩斯探案集》尽人皆知,是公认的通俗文学经典,并不曾列入文学经典,其原因也就是朱先生所阐述的那些因素。这就是改编本不能替代经典原著的根本原因。


  其次,因为改编本必须把原作瘦身,再加上改编者的文学素养等因素的缺失,往往把原作中重要的有机内容给砍掉。高尔基的《童年》第十三章有10页篇幅描写小高尔基和5个穷孩子捡破烂的生活。这几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天真、正直、善良。作家从细微处入手,用真实感人的细节,以散文化笔法描绘了这些孩子的美好精神世界,塑造了一个个难得见到的捡破烂孩子的形象。几十年来我每读至此,都要不觉流下热泪。这些细节也让我们理解了高尔基,为什么历经坎坷,始终怀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崇高情怀。但这些对底层孩子们的经典描写,在我见到的几个改编本里,几乎连一个字都没有!类似现象,在改编本里,是普遍的大量的。


  还有,在匆忙出版的缩写本或改编本里,语言问题更严重,也更加明显。就像《红楼梦》诗文的现代汉语译文,决然不能替代那些经典诗文一样。


  所以,我们提倡读经典名著,是要让学生老老实实一本本地阅读原著,从小就接受原典的熏陶,让他们受用终生,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就到改编本里找几个知识点。更不能像200年前法国沙龙里的贵妇人那样,只读几本数百或千多字缩写的“说明书”,就大谈其读经典名著的感受!


  当然,年岁尚小的时候,有的名著,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读起来有困难,先读一点比较好的改编本,像一级级登台阶那样,也是有益处的。有一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我国有萧乾先生的译本),出自英国著名的散文大家兰姆姐弟之手。这部散文形式的改编本也早已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极大,成为英语国家一代代青少年阅读莎翁经典戏剧的入门书。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