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在辉煌中找自信 在困境中找出路

2017-10-10 08:34:06 网络

  □本报记者 孙海悦


  “这次调训,我是带着许多具体问题来的。几天下来,我感觉收获满满,增强了继续前行的动力,也对下一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分社总经理沈辉宇一样,很多参加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17全国部分音像电子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总经理)岗位调训班的学员都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表达了这样的感慨。


  课程安排 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125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132位负责人,在5天多的时间里参加了10节培训课和3场现场教学课,有的学员记了100多页笔记,用掉了两支笔……


  安徽新华电子音像出版社总编辑张丽3年前参加过调训,那时她感觉大家都对以后的路怎么走很困惑,觉得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这次参训感觉抱怨声少了,更多的是介绍总结各自在融合转型方面所作的探索。”


  很多参训学员向记者表示,培训安排紧凑、主题清晰、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还穿插了分组讨论、展示观摩等环节,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正明系统分析了当前形势,对新形势下出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他鼓励我们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打造精品,让我们看到了总局对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


  “民族宗教问题无小事,这是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司长宋全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他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民族题材出版物审读的关键点,进一步说明了导向问题对出版单位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杨秋宝结合新闻出版行业推进发展改革、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实践和探索,为我们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提供了政策依据,使我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更有底气。”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主任王均伟就音像制品策划、生产与内容审核的问题,从实例出发进行了剖析,使我们对重大题材的把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项目处副处长范庆奎提出申报基金项目要创新选题思路、加强项目论证,并对基金申报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解读,让我们提升了对基金申报的认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此外,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对于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成都音像出版社社长王宇对互联网时代音像出版业发展的阐述与分析,地质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新新等带来的经验分享,都使学员们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受到新的冲击。


  现场教学板块是今年调训班首次尝试的课程设计,大家反响非常热烈。中国华录集团公司和北京百分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现场教学,以及成都音像出版社北京公司的经验介绍带给学员们很大震撼。大家表示,通过现场教学,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出版行业风起云涌的变革,在为新的发展扬帆蓄力之际,更坚定了作为出版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观察思考 “把方向、守根本、促融合”


  当今,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冲击。然而,影响出版业进步的根本是人的观念而非介质本身,从业者必须经历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通过调训,学员们感到,出版企业走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之路不仅是市场现实的要求,更是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该成为谋求未来前景的内在自觉。正如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青华所说,出版业始终是“内容为王”的产业,音像电子出版的形态无论如何变化,内容的核心地位和决定作用不会发生变化。


  如何做到善用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实现立体化产出,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种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走出一条融合之路,实现出版业态的不断升级?很多出版单位正在成为探索者和实践者。


  “把方向、守根本、促融合”,是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桂勤参加调训后的新认识。在她看来,除了要善于开发内部资源,还要在数字出版技术研发应用、内容资源整合开发、运营服务、市场推动、资本合作等各层面进行多元化合作。


  “转型的本质就是跨媒体经营、全媒体经营或称文化产业‘大运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顾永才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的思考是,转型的途径主要表现为多种媒体的互动开发,将同样的内容用不同媒体形式进行包装转化,最大限度地推向市场和占领市场,获得最大化收益。


  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耀东看来,能否加大力度、快速推进传统出版企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由传统的单一靠卖产品赢利向卖产品赢利和提供知识信息综合服务赢利的“双赢利”模式转型,关系到传统出版企业能否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授课与讨论,很多学员认识到,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过程,一个有起点无终点的连续过程;融合发展是一种状态,是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在内容、技术、平台、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交融、互融、通融、共融的状态;知识服务是一个方向,是转型升级的最终方向,也是转型升级的最终结果。


  实践探索 高处着眼实处着手


  正如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文彤所说,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既要在过去的辉煌中找自信,又要在当下的困境中找出路,更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找位置。在困境中,更要把握4个原则:站位要高、定位要准,格局要大、布局要稳,品牌要响、品质要高,出手要快、下手要狠。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资质、技术、内容、经验、政府支持等方面优势,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少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已经从高处着眼、实处着手,积极探索“出版+”产业发展新途径。大家认为,出版单位应扬长避短,不贪大求全,不过于追求技术投入,而应聚焦优势资源,通过深耕细作,向专、深、透的方向发展,培育重点项目和板块,通过小平台接入大平台,形成品牌效益,带动转型发展。


  时代新媒体出版社副社长吴雷介绍说,该社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客户端——“e起扫”,将纸质教辅和时代教育在线平台的数字资源关联起来,通过线上增值服务,带动线下图书销售。下一步,该社将通过二维码教辅项目将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教辅资源实现统一的线上运营,尽快形成具有规模用户的“互联网+教育出版”拳头产品。


  数字化项目带动整体转型,能够突出创新示范作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新媒体分公司总经理谢俊波介绍说,该社围绕医学、大众养生、园艺、农业等优势专业出版领域策划并实施相关项目,如“绿手指”园艺知识服务平台及产业应用,以“小”切口博“大”格局,由园艺“小众出版”延伸至园艺“大产业”。该社还进行制度创新,搭建内部孵化器,实现了由传统图书出版向全媒体出版、文化旅游、俱乐部等垂直领域的延伸探索。


  谈及下一步发展计划,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副总经理钱旭东表示,首先是精心规划项目,多出精品力作,策划出版关注地方传统文化、支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出版项目;其次是聚焦教育产品,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多载体、多形态、多终端的多媒体教育产品体系,推出多样化智慧教育解决方案;还有就是加强媒体融合,拓展多元业务,打造扫二维码立享音视频的视听图书、3D立体图书,以及与游戏APP结合的玩教类图书,布局产品链。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培养、引进并储备一批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为此,贵州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世同表示,该公司将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破解转型升级中的人才短板,具体措施包括联合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企业共建人才队伍;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吸引并留住人才;推动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出版企业加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