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树立以民为本的新闻传播观。找准重大主题新闻事实中最能关联普通人、最富有吸引力的要素,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视角展开报道。
因此,编辑对报道内容的价值判断要以准确分析公众的心理为前提,比如程式化的纪念大会和活动对于一般受众来说新闻价值不大,而有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和当事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如果能够被挖掘出来,以个性化、人性化的独特角度展现宏大主题,往往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二,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拓展重大主题新闻宣传的影响面。
如近两年来人民日报社借助“中央厨房”建设带动新产品的生产,在两会报道中推出了一批新媒体产品,受到社会好评。如H5游戏《我的两会秘密花园》就是由“麻辣财经”工作室、“一本政经”工作室和“半亩方塘”工作室合作出品的,是两会报道中不曾出现的新品种。
第三,将新闻生产的专业化与吸引公众参与的开放性相融合,改变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单向传播模式。比如,媒体微博不仅是获取新闻线索和发布新闻的渠道,还可以打造成公共交流的平台,使其与新闻报道更好地相互嵌入和融合。
重大主题新闻报道方式的设计要立足于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加强互动性、服务性。如果我们能将公众参与纳入到专业化的内容生产中,形成专业新闻报道与民众新闻活动的融合机制与互补效应,重大主题的新闻报道就有望从单向的灌输变成对话与交流,进而成为公众自我教育的活动,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
(《网络传播》2017年第7期 蔡雯)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