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以精品力作回馈伟大时代

2017-10-14 10:06:45 网络

  □本报记者 范燕莹


 

  贴近大众 彰显主流思想价值


  “好的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抵达多远的未来。理论是灰色的,而故事色彩斑斓。”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习近平讲故事》(人民出版社)一书序言中这样表述讲好故事的巨大魅力。无论是在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都能明确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他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比如,在2013年、2014年五四青年节上,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代表谈话时,分别讲了自己上山看羊、下田锄地时坚持看书,走30里路只为借书的故事,勉励青年抓紧时光多学习。这种用自己切身经历的讲述,远比一个历史上的名人努力学习的例子来得更真切、生动、富有感染力。在《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中,这样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还有很多。书中通过故事,讲述中国历史文化之“道”、讲述中国改革发展之“道”、讲述中国大国外交之“道”。该书上市短短不到半年,销量突破150万册,成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通俗读本、生动教材。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它不被广为人知或实践,那便失去了理论的真正意义。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奥到通俗,《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以下简称《理论自信》,吉林人民出版社)就是这样一本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优秀通俗读物。


  《理论自信》一书责任编辑杨兴煜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这本通俗理论读物受到读者青睐,在于作者对人们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接地气的解疑释惑,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有助于广大群众真切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自信》让读者想看爱读,还在于作者清新的文风和生动的写作手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波认为,陈先达先生的著述是“熔文史哲于一炉,富有哲学的崇高、史学的深邃和文学的优美”,说他的“阐述是历史的,论证是哲学的,语言是文学的”,这也是《理论自信》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相对于成人通俗理论读物,面对青少年读者,则是另外一个创作天地,同样考验着创作者的写作功底。在此方面,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凭借良好的理论功底和文学修养,其“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做出了创新性的开拓,成为近两年青少年通俗理论读物市场的佼佼者。


  此次入选的《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是“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的第二部。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生动讲述伟人的故事,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总编辑张晓楠介绍,此前将作品确定为17个篇章,每个篇章2000多字。2000多字的结构要有故事、有思想、有历史与当下的有机结合,就这样,韩毓海教授完成了“一起来读毛泽东”的抒写特点:深入浅出、有声有色。从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涌现出来一篇又一篇跌宕起伏的文字,因此而融合为一种神奇的力量,让读者从毛泽东人格的最深处汲取必需的力量。


  扎根生活 书写中国真实故事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纵观无数的优秀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凡是真正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的精品力作,无不是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汲取充沛的地气和营养。


  对于军旅作家王树增的纪实文学作品,相信很多读者并不陌生。其《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均收获良好口碑。“战争系列”中的《抗日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样受到读者广泛欢迎,有数据为证:该作品销量已经突破80万册。荣耀背后是创作者艰辛的努力。这部全景式描写抗战的厚重之作,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算起,王树增一共写了6年。王树增曾坦言:“英雄主义还是要讲一讲的。国外处处是纪念碑、博物馆,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前辈。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唤起国人的集体记忆,对民族精神进行一次集体补钙;希望我们的民族精神越来越强大,维护尊严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精神上唤醒民心,如此而已。也可以说,这就是作家写历史的目的。”


  同为抗战题材,与全景式写作不同,长篇小说《血梅花》(山东文艺出版社)侧重挖掘战争裹挟下小人物的命运与选择。“这部作品我侧重写抗战中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平常的日子,但这一切因战争而改变,我想写出他们的选择及为何选择。”《血梅花》作者、河北作协副主席胡学文认为,他们不是英雄人物,但身上有光亮,有对命运的不屈,他们的坚韧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和精神核心。


  书写边疆故事,讴歌军人担当。长篇小说《雪祭》(长江文艺出版社)真实再现了藏地军人为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藏地是军人党益民最重要的生活背景,也是作家党益民灵魂的栖息地,他19岁就参军到了藏地,参加修筑青藏公路,在那里一待就是几十年,作家整个的青春时代都是在藏地度过的,《雪祭》书写的生活就是他亲历的,那个激动人心的筑路现场就是作家的真实生活。”《血祭》一书责任编辑李东辉认为,“作家不是一般地体验生活、反映生活,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生活到精神都融入到时代的熔炉之中,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是充溢着生命温度和时代气息的高品质之作。”《雪祭》一书给当下的文艺创作提供了许多启示,印证了好的作品需要扎根人民、源自丰厚的生活积淀。


  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用心、用情写好中国故事,这正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谷文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让读者看到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好干部,《中国机器人》(辽宁人民出版社)生动记录了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写作过程中,《谷文昌》作者吴玉辉采访了谷文昌身边的工作人员、南下的老同志、当年参加植树造林的干部和村民、谷文昌的亲属。同样的,《中国机器人》的两位作者王鸿鹏、马娜采访沈阳新松公司中心研究院院长徐方时,座谈了两个小时,采访结束后,徐方却说:“我第一次遇到没有说外行话的采访者。”这缘于在创作前,王鸿鹏和马娜阅读了大量机器人方面的专业书籍,并通过考察,变外行为懂行,为采访、写作打开通道。


  守望童年 观照孩子内心世界


  和成人文学相比,也许有人认为,给孩子的创作相对容易很多。实际上,深入生活、精心打磨,对于成就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样不可或缺。


  关注留守儿童题材的长篇小说《花儿与歌声》(海燕出版社),孟宪明的写作前后用了8年时间。第一稿的写作是在2011年,其间,经历了写完、搁置、不满、重写的过程。《花儿与歌声》成为孟宪明多年积累和沉淀的喷发。为表现农村留守儿童真实的生存状态,他无数次走访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家庭。“孩子们单薄的身影、渴望的眼神、质朴的情感,让我的心不由柔软起来。”孟宪明说。在中央电视台有关此次获奖图书采访时,孟宪明现场讲到书中盲人女孩返校的故事时,依然不禁眼眶湿润。


  《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以一百个故事构筑了当下一百个孩子五彩斑斓的梦境。该书作者、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在南方长大,写起南方来得心应手。为更好地表现北方孩子的生活,他深入北方最基层的村庄、学校、家庭,了解各个方面的变化。在董宏猷看来,作家要深入生活,而不是模拟生活。只有接地气,真实地感受时代的脉动、感受孩子们的梦想,才能给自己的创作输入养料。


  《布罗镇的邮递员》(少年儿童出版社)虽然是一本童话,但里面的人物形象和很多故事细节都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在文字中的投射,是根植于现实的作品。这源于现实生活中郭姜燕还有另一个身份——老师,每天面对孩子,和他们在一起,这也成为郭姜燕创作的一种天然优势。“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倾听他们,让我收获到不少创作素材,与他们对话,让我揣摩到如何表达才更贴近当下孩子。”郭姜燕说,而在写作过程中,郭姜燕反复锤炼语言,并将其当作为孩子写作的责任:“我把长篇作品当成短篇来写的,我力争每一句话都能精炼,能带给孩子们最好的语言范例,让小读者读我的文字时能进入最优质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文学守望童年,童话温暖心灵。对于入选“五一个工程”的少儿类图书,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评论家李东华认为,入选作品题材各异,内容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当下孩子生存状态的热情关注,对他们精神成长的深切关怀。


  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2014—2017)入选图书名单


  特别奖:


  《习近平讲故事》


  优秀作品奖:


  《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


  《抗日战争》


  《谷文昌》


  《中国机器人》


  《雪祭》


  《血梅花》


  《花儿与歌声》


  《布罗镇的邮递员》


  《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


  

(有关“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本报曾做过多次报道,以上为部分版面截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