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聚拢越来越多的江城读书人

2017-10-21 09:57:35 网络

    “金桥书评”30年造就书香城区。1987年的一个夏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图书馆举办了一个小型读者会:由文字编辑、阅读爱好者等20人组成的评议团,与作者杨书案面对面,共同品评其作品《半江瑟瑟半江红》。“那是一群文学爱好者的‘私房’交流,更多探讨的是文字的使用恰当与否。”江汉区图书馆馆长裴晋侠回忆道。彼时,她还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是这一活动的参与者。

    30年来,由最初的20位读书爱好者,发展到后来的万人读、千人评、百人赛,“金桥书评”活动走出书斋,挺进广场、深入社区、渗透家庭,如今每年有70多万人参与。“金桥书评”已成江城人耳熟能详的文化特色品牌活动。

    丰富活动 读书成市民自觉行为

    “活动之所以取名金桥,就是想在作者、编者、读者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据裴晋侠介绍,30年来,“金桥书评”活动始终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或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题;或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活动,以传统教育为主题;或以人类生存的社会关注热点,选择环境保护教育为主题。

    为了使读书活动由“组织评读”到“我要读”,把读书变成市民的自觉行为,近年来,“金桥书评”活动也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与内涵。例如,不再推荐特定书目,也不再专程购书下发请人阅读品评;将推荐阅读范围拓展到哲学、政治、文化、健康、少儿等方方面面;“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让读者直面作者、编者,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成立读书学会,开展书评征文比赛和书评演讲比赛,激发阅读积极性。

    书评内容,也从单纯的文学评论,转变成人们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生感悟。在第22届“金桥书评”活动中,唐家墩街香江新村社区居民周白云、朱玉玺,用文字记录香港路如何从泥泞小路变成便捷的城市中心;在第23届活动中,武汉市第十一医院员工蔡春芳用演讲讲述了医生与武汉一中新疆班学生的温情故事。更多的人则讲述自己通过读书改变命运。45岁的江海燕多年前下岗,找工作屡次碰壁,丈夫卧病在床,家庭的压力让她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但在“金桥书评”的成功演讲中,她重新找回了自我,借钱创业,开的餐馆红红火火。

    2001年,为了让读书、评书活动深入社区和基层,武汉市江汉区又购置流动书车,兴办“金桥”流动书屋,专门给辖区内12个街道的图书室配送介绍江汉风土人情的书籍,并且在每个街道图书室专门开辟“江汉之窗”书架。据统计,“金桥”流动书屋共为辖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部队等送书60余万册。

    结合商业 打通阅读“最后一公里”

    据江汉区文化局局长张建明介绍,尽管江汉区图书馆免费向居民开放,且实现了城区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但依然满足不了全区70万居民阅读的需求。而同样提供交流空间的咖啡屋、茶社等公共场所,则遍地开花。能否在这些咖啡馆、茶吧成立小型阅读组织,从而破解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2015年开始,“金桥书评”与商业相结合,目前已成立40个“金桥”书吧。江汉区图书馆为每个书吧提供500本图书,每个季度更换一次图书。另外,居民可办理全市通借通还的借书证。每个书吧还成立了特色读书小组,发展会员,并开展公益读书交流活动。

    黎娟因喜爱国学,经常组织国学爱好者们读书、献爱心。一个偶然的机会,黎娟的书友会成为“金桥”书吧的分支之一,以前只有十几个人参加的读书会,现在每次都有100多人参加。“与书友们交流,自己收获不少,家人也受到感染。”黎娟说,以前忙完工作回家,看到孩子在吵闹,难免烦躁,现在却不会,不仅自己内心更平和,孩子也爱上了看书,生活更加独立。

    王勇是武汉一家西藏主题餐厅的工作人员,参加“金桥”书吧的读书活动后,餐厅的书吧也成为平台,搭起汉藏友谊的桥梁。一次,一位武汉的读者拿着小说《藏地密码》来到读书会,想要了解藏族文化和书中描述的有几分相似。在场的藏族同胞耐心解释,一直聊到深夜。“读书会为双方打开了一扇门。”王勇说,以书为媒,“金桥”书吧成为汉藏书友交流的一个纽带。

    “我生活、工作都在硚口区,却因为一群爱读书的朋友,每周跑到江汉区来。”杨琼玉是武汉市第四十三中学的语文教师,业余时间常常帮助组织、联络“金桥”书吧的读书活动。她笑言,自己是书香的“追寻者”。杨琼玉不仅自己爱读书,也会带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增长见识。如今,她的不少学生都是“金桥”书吧的小读者。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