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把工作触角延伸至“神经末梢”

2017-10-27 08:30:04 网络

  □本报记者 金鑫 文/摄

嘉定区进行“扫黄打非”进基层宣传工作。

    “嘉定区建立起的区、街镇、村居三级管理构架和专人、专区的工作模式,让我们‘扫黄打非’工作做到了真正的政令畅通。”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区“扫黄打非”办公室副主任王民杰日前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近年来,在上海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的指导下,上海市嘉定区“扫黄打非”办公室认真加强“扫黄打非”基层组织建设,在街镇设置“扫黄打非”办公室,在村居设立“扫黄打非”工作站,并成立了一支327人的村居信息员队伍,使得“扫黄打非”工作触角直达“神经末梢”。

    构筑“扫黄打非”工作体系

    嘉定区自2011年起,就在街镇一级设置了“扫黄打非”工作机构,2016年又将工作进一步推进到村居一级。目前,全区12个街镇都成立了“扫黄打非”办公室,在部分重点村居设立了“扫黄打非”工作站;“扫黄打非”办公室和工作站有联络员,每个村居必定配备一名信息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构架。

    同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区“扫黄打非”办公室一方面制定考核办法,将“扫黄打非”工作纳入到街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中,提高街镇对“扫黄打非”工作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向区财政申请“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专项经费,为基层工作站的全面铺开提供经费保障。

    如今的嘉定区,“扫黄打非”工作已形成一套稳定、健全的体制、机制。村居信息员负责各自区域内的日常巡查,发现问题上报到街镇;街镇再梳理、汇总上报给区“扫黄打非”办公室;区“扫黄打非”办公室经过分类、筛选,根据问题涉及的职能部门,分派给公安、文化、城管、市场监督管等相关成员单位。“几年的实践,我们觉得‘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畅通,工作开展有条不紊。”王民杰颇为欣慰地对记者说。

    依托“综治办”等一线优势

    依托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村居社会管理等一线管理力量,让“扫黄打非”工作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嘉定区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的另一大特色。

    据介绍,嘉定区“扫黄打非”办公室把街镇“扫黄打非”办公室设置在街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综治办”),以“综治办”主任为机构负责人,并设立1名联络员协助区“扫黄打非”办公室开展工作。而已建立好的村居“扫黄打非”工作站也由村党总支书记担任站长,村委副主任、社区民警担任副站长,全面协调和组织开展工作。

    “综治条线能有效地协调街镇相关部门,对辖区市场动态也比较熟悉。”王民杰如是说。而事实上,各基层站点也都充分借助街镇、村居等深入一线的优势,把“扫黄打非”工作深入到街面巡防、楼组村宅、学校课堂和商业综合体,从源头上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

    截至今年9月,嘉定区村居信息员上报有效信息373条,开展联合整治22次,取缔地摊游商、无证网吧131家。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