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葛亮:克制的文字 锋利的切面

2017-11-05 08:48:21 网络

  □本报见习记者 张君成


  对于作家来说,创作短篇小说时的心情与长篇小说截然不同。对于葛亮来说,长篇小说是一次历史沉浸,而创作短篇小说却是一次自我审视。


  葛亮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他在创作《七声》这个短篇小说集时心态非常不一样:“长篇小说可能需要你对人生的梳理与积淀,需要将自己沉寂在其中,然而创作短篇时你就没有时间舒缓地进入主题,要更加有速度地切换场景,这无论对于读者还是作者,冲击性会更大一些。”


  读惯葛亮长篇小说的读者,初次接触他的《七声》时可能有些不适应。他像是从一幕有着古都烟云、家国情怀的大型舞台剧的幕后走出,坐到你的身边,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叙述着他的成长经历。


  关注小人物悲欢离合


  “每一个作家都必须为自己的成长写一部小说”,对于葛亮而言,这是一个延续,也是一个开始。


  《七声》正是从作者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给予读者的一份回馈。这是一个人的声音,同时也是一群人的声音,在这声音的脉络里你能体会到,这是我们共同相似的经历。一则则平凡又跌宕的人生故事,交叠出流淌于坊间的动人旋律。


  诚然,《七声》有着作者太多的影子。他用10个小人物的悲喜,串联起自己生命的经验,这也为葛亮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他用节制的笔触,选择了一个生活节点,以锋利的切面横扫,至此埋藏在生活下被忽视的细节被放大,读者获得了更大的震撼。


  《北鸢》主人公的命运留白,在《七声》中尘埃落定。《北鸢》中的主人公文笙和仁桢,后半生的故事在《七声》中有了完整结局,同时也引出了他们的孙辈毛果。毛果和他人生中经历的所有人一样,认真结实地活着,从来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与梦想。尽管在追寻过程中也充满了挫败与障碍,但并不放弃。


  同样需要有好故事支撑


  当我们沉浸在《七声》里《琴瑟》平淡的叙事中,主人公外婆的生病打乱了我们的阵脚,所以当读到外公为转移外婆的注意力,为她清唱《三家店》,哄睡了外婆后,外公眼睛里浑浊的灰,眼角荡起有些清凉的水迹时,读者内心震撼便可想而知。


  然而葛亮的笔触是克制的,他仿佛就坐在读者身边,为你斟好了一杯茶,之后开始讲起这些故事。“我觉得对于短篇小说的写作笔触是可以隐忍的,但是它所选择的切口必须是锋利的。”这就像做手术,刀口可以小,但是切口处必须是锋利而准确的。


  《七声》的主人公毛果,作为一个旁观者和他身边的一群人共同感受着时代所带给他们的变化,他静静地等待新的故事发生,又默默注视之前陪伴过的人在生活里淡出。


  葛亮坦诚他不想做作品里面的掌控者:“如果故事轮廓与主人公的性格已经明确,我会任由他们发展,而不做太多的干涉。”他觉得这些人物都是有着自己的独立生命,这对于一个作者而言有着更大的写作快感:“我希望和笔下的元素形成某种合作关系,在我们互相认同下推进故事。”


  葛亮希望有一个好的故事作为支撑:“无论长篇还是短篇,我都非常在乎故事的内核。短篇小说不会给你太多的施展空间,而故事与意念就像是一团气一样,将小说张力凝聚在一起。”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