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舒婕
9月底,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2017年下半年推荐书目公布,在入选的14本图书中,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征书简——重温我们先辈的长征记忆》(以下简称《长征书简》)位列推荐书目之中。
广西人民出版社社长温六零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历史不是故纸堆。我们推出《长征书简》,是打破传统主题出版物的做书模式在读者心中印象的又一次尝试,我们不希望它是长篇巨制,而是一封信,寄自那个独特的时期,希望读者看信的时候,就像那些英雄站在你面前说话一般。”
创新形式贴近现代读者
长久以来,“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情义,“家书抵万金”的牵挂,让书信总是带有一丝别样的情怀。而在长征这个时代背景下由士兵、将领写的书信,又为其添加了英雄气概和独有的历史价值。《长征书简》选取长征中传递的书信,配以作者简介、书信解读、长征故事,更立体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英勇历程。
翻开《长征书简》,可以看到书中收录了毛泽东致朱绍良、刘伯坚写给兄嫂、不知名红军战士的家书等20封书信、电文,在这些书信中,有热血男儿的沙场绝笔,也有亲人之间的谆谆嘱托,有狱中对革命的坚定,也有长征途中对革命形势的分析……
广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韦鸿学表示:“想要使长征在现代视野中更好地被重温,对出版而言并非易事。这个内容容易因为鸿篇巨制、卷帙浩繁、缺乏现场感等原因无法形成号召力,更难以靠近现在的读者。由此,我们考虑创新内容和形式,考虑更鲜活的呈现方式,于是,我们关注到了长征书信。”
在每一封书信中,革命的精神和信念被很好地封存着。《长征书简》责任编辑、广西人民出版社理论读物出版中心主任吴小龙说:“今天,战争和英雄对于一般人已经显得陌生,而这些书信角度独特,融入了长征亲历者的感受,融入了那个独特时代的印记和气息,读来余味绵长,催人泪下,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看了《长征书简》之后,读者“痴书人”就说:“崇高和英雄是值得宣传的,但曾几何时,因为流行的宏大叙事和抽象话语,历史与英雄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让人感觉疏远、淡漠。《长征书简》让我们重温了长征这段历史。”
在书信的搜集整理方面,出版社也费尽了心思。吴小龙回忆,因为长征时间短,条件艰苦,书信保存难,所以材料的搜集难度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但最后,大家还是排除了万难,最后将之呈现出来。
在每封信的后面,还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书信作了详细的解读。吴小龙说:“我们附上拓展的文字说明和插图,为的是多角度地呈现红军长征这段革命历史,同时也能使读者在阅读中提高革命精神教育的效果,获得人生奋进的启发。”
设计装帧贴近信件表达
每一本书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殊形式,《长征书简》也有自己的模样。《长征书简》整本书的设计都是以“信”的形式展开,从封面、内封、目录、辑封、正文及至后记,从版式、字体、用纸到颜色,书中的每一页,都透露着书信特有的味道。
可以看到,《长征书简》封面以竖排信纸为底板,配上古朴的纹理。书中的每一份书稿,都以手写体印刻,辑封做成红框老信封的式样,印上单圆邮戳。页面土黄色的色调也就如同历经多年褪色的信笺一样,带着岁月的印记和气息。文中还插入许多信件原稿的扫描件,泛黄的信纸,清晰的墨迹,让读者对长征时期的书信有直观的印象。
吴小龙说,每封信的作者简介都印在辑封后一页,沿用牛皮信纸的颜色,“就像写信时,写在信封背后的‘来信者信息’,内容主要是写信者长征时期的事迹进行介绍,图片也特别选取了写信者在战争时期的照片,最大限度地呈现信的特质与长征的年代感”。
书信后附有党史专家的解读,有的描绘书信背景,有的书写革命志士感人的爱情故事,有的披露长征途中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版面设计上,也与书信相契合,采取三分之一栏留白的形式,让读者在阅读时,依旧有书信的视觉感。
书中还以小链接的形式,插入长征故事,让读者了解更多关于长征中的细节。比如方志敏的《我们临死以前的话》后面附上了《方志敏与绑架案毫无关系》的长征故事。关于方志敏为何被判死刑,网上有一篇流传的文章将其与绑架案联系在一起,作者和编辑翻阅了各种史料,通过小链接的方式追述方志敏被审讯的情景,同时也通过报纸等各种材料使读者看到,方志敏没有涉及绑架案。既拓展了读者视野,又更好地交代了信件的背景。
在最后,该书还以附录的形式梳理了红军长征大事记,细心一看,附录、后记是信封封口,书读完了,信封也就合起来了。温六零说:“《长征书简》从翻开第一页,到读完最后一页,一本书就是一封寄自长征时期的信。书信的味道,从一而终。长征不只是历史,我们相信,书信将带给它血肉,并赋予它独有的生命力。将它很好地呈现出来,就是我们对长征的最好纪念。”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