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出版文化就是我们出版人的“根”和“魂”。一部出版文化历史,是出版实践活动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历史,更是一部像邹韬奋先生那样的出版人才的奋斗史,其留下的优秀出版传统、出版理念等正是出版文化的精髓。尽管时代在变,技术手段在变,社会对出版人才的期待也在变,但不变的应该是出版人才对出版文化的传承。传承者,传递、传接、薪火相传之谓也;继承、承受、一脉相承之谓也。
——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 王传臣
如何让人才脱颖而出
今后的培训工作,我们要实现由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培育“能者上、差者下、庸者让”的发展氛围,逐步形成昂扬向上的员工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打造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机制,以绩效考核为主要手段,坚定不移地推行干部任期制,畅通员工职务升降的渠道,强化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形成人才培训的激励机制;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员工培训体系,培训工作要日常化、制度化、机构化、模块化、社会化。人才建设,培训是基础,机制是关键。只有依托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才有可能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 张炜
立足岗位需求设置课程
我们紧紧围绕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设置培训课程,不断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我们设置的教学内容包括3个板块,力求做到理论性、政策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强,思想含量、政策含量、知识含量丰富。一个板块是紧密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形势与工作任务,旨在使参训学员进一步明确新闻出版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和责任担当。第二个板块是与新闻出版工作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旨在提高参训学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法治思维意识和依法管理能力。第三个板块是紧扣行业发展趋势和当下迫切需求,旨在使参训学员创新出版思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培中心一处处长王波
提高讲故事水平
让学生体会“出版范儿”
在明晰思路、准确定位、构建内容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做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首先,思政课老师要强化理论武装,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把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自己的职业自信。其次,在推动工作上树立“学科引领,教学为重”的理念,在通过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教学建设上,创新方法和路径研究课程教学、教材建设等内容。思政课老师一定要提高讲故事水平。讲故事是课堂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之一。以有情怀、简明易懂的话语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故事化,用更多有情节、有情感、有思想、有温度的故事,阐述新闻出版改革与发展的丰富实践,使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味”“出版范儿”。再次,内引外联,借势发展,强化与新闻出版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 张养志
敢于面对本质问题
学术研究要直面研究的根本,直触问题的本质。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话语缺失,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单一学科教育无法很好地解决知识交叉架构的问题等,都是出版学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重新认知、重新定位、重新建构的必要性很大,这不是对以往成绩的全盘否定,而是为了在出版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因此,出版学教育研究一定要直面本质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陈莹
根据专业背景和兴趣
加强分类指导
可以尝试根据学生的本科专业背景和兴趣,把学生分成几个按学科类别划分的小组,如外语类、汉语言文学类、历史类等。外语类学生可以侧重外语类图书或版权贸易,汉语言文学类可以侧重古籍和文学类图书,历史类学生可以侧重历史类图书。至于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改变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以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历史类图书方向,教师可让这一小组的学生搜集近几年反响好的历史类图书,主要是纸质图书,分析选题成功的因素,作者的相关情况,创新性有哪些,写法有哪些突破,封面和版式设计的特色,社会反响和畅销的因素等,学术类图书和大众类图书可以分别统计。学生面对出版物,入眼上手,既可提高学习热情,还能引发深入思考。按学科背景划分的小组,还可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问题不定期举办沙龙,邀请业界知名编辑来校座谈,在互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任文京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