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科幻小说:探索无限未知世界

2017-11-18 10:22:01 网络
  □本报见习记者 张君成 记者 杨雅莲


  作为最近热映电影《银翼杀手2049》的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译林出版社)在科幻的外壳下,探讨的却是哲学命题;同时荣获雨果奖和星云奖的《沙丘》(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阐述的是,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作家江波的《银河之心Ⅲ·逐影追光》(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刚刚获得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是一部与太空相关的史诗传奇……


  有人形象地将传统文学比作低头文学,在熟悉的场景中探索人性的深度和广度。而将科幻文学比作抬头文学,在无限的疆土中探索人类未知的边界。但不管怎样,科幻文学也是文学。它在超越现实的同时,依然和其他文学一样,需要描述内心深处的情感。科幻只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来的依然是人类自己的忧伤和喜悦,对爱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求。


  打开一个全新通道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得科幻小说在创作上多了一种可能性。科幻小说实际上打开了一个新通道,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对世界的认知更全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认为,科幻文学说到底是以未来的名义,对于人类生活,各种各样、更加广阔可能性的设问、探讨、冒险。至少科幻小说告诉我们一件事情:除了显微镜,还有望远镜,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切。


  最近一段时间,电影《银翼杀手2049》正在国内上映,其原著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也已经推出新版,这本书是美国科幻文学界传奇人物菲利普·迪克的代表作。作品讲述的是: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民到外星球,就为每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在菲利普·迪克的作品中,他的主人公迷惘于亦真亦假的世界上,充满了对生命的依恋和对人性的追求。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在刚刚结束的2017中国科幻大会上,作家江波的《银河之心Ⅲ·逐影追光》获得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奖。颁奖词评价它是“一部罕见的太空史诗,格局阔大壮伟,气势磅礴浩瀚,想象深远厚重,叙事强劲冷峻。以银河为舞台,恢宏演绎人类文明的成败兴衰、暗黑异族的坚忍强悍、各路势力的星海争霸;以星辰为棋盘,尽显英豪枭雄们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大智大慧与叵测诡计”。


  避免过度描写技术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在美国科幻名家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里,人类已经进化到把电脑都废弃了,跨星系的旅行可以通过心灵感应在瞬间完成,人类的足迹遍布整个宇宙。《沙丘》曾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对许多科幻迷来说是必读的经典。


  许多科幻作品一般都具备精彩的技术构思,而不太注重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这些偏主流文学层面的因素。《沙丘》为了着重刻画故事情节、探讨人性,不惜刻意抑制技术描写,更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瑰丽庞杂的世界。


  科幻文学能够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可以不局限于此时、此刻、此地。它可以将背景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然后就此构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但科幻文学也是文学,不仅要充满天马行空的科学幻想,更有对现实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暗喻。凌晨的《睡豚,醒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事讲述了在未来大银河时代,东始星的睡豚濒临灭绝,负责生态巡航的“精卫号”成员与盗猎者斗智斗勇的故事。作者以过硬的物理天文学知识,写意般地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未来大宇航时代的太空世界,同时又以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笔法描绘出这个宇宙中的一个角落、一个密闭空间里复杂的人情纠葛。


  彰显理想主义色彩


  《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近些年每年都会主编一本年度“中国最佳科幻作品”。最近出版的《2016中国最佳科幻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从数百篇科幻小说中选出16篇优秀中短篇作品,打造成一本权威、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科幻作品年选,例如收入刘慈欣2016年的最新科幻短篇《不能共存的节日》等。“这篇名为《不能共存的节日》的超短篇虽然只有3000多字,却构思精巧、清新隽永。作品通过外星人对地球人节日的考察,揭示出人类选择外向发展与内向发展的不同结局。”姚海军介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姚海军认为,科幻作品为我们观察所处的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未来看世界,从异形文明的角度看人类种族的世界,这会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作为中国科幻文学另一扛鼎人物,王晋康的作品多次荣获银河奖。他的《天父地母》(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除入选2016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月度中国好书外,还曾荣获首届京东文学奖·年度科幻图书奖。这部作品讲述的是,科学家楚天乐预言的空间暴涨提前到来,人类智力将退回到原始状态,人类通过努力成功在异星播下文明火种,然而,由于严酷自然条件的制约,这一新文明却缺乏道德制约。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几乎灭绝了地球上自己的“祖先”,最终,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用艺术之美及人性之爱完成了对残暴的征服。


  当然,科幻文学也不是总充斥着人性的抉择,有时也彰显理想主义色彩。刘慈欣的《信使》(中国工人出版社),书中集中地讲了一大批科学怪人,在技术情怀中渗透了浓浓的理想主义。作家杨庆祥觉得这样的作品为人提供一种新的美学和认知论,甚至是世界观。作家将这种想象投射寄予在科幻文学上,想象一个更美好的人性、更美丽的世界。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