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我与建筑书店的32年情缘

2017-11-21 08:05:20 网络
  □四川科技图文公司总经理 秦复兴


  1985年,四川城乡建设文化服务中心在成都市马鞍路两间不足30平方米的临街门脸开张。此后30年,在这里工作的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默默地开启了将青春挥洒在建筑书店的平凡历程:由四川城乡建设服务中心到四川华西建筑书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成都发行部,再到四川科技图文公司,直至32年后脱胎换骨,成都侘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立,并开办新型复合式建筑书店——侘集本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复兴专业建筑书店的又一个轮回开始了。


  徜徉书海三十年


  建筑类图书仅仅是浩瀚书海中一股支流,却是关乎人们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多年前,几百家大大小小的专业建筑书店在全国应运而生,它们大多以销售建筑类图书为主,辅以其他相关图书而长期存在并满足着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


  “我找了3天终于找到了张家巷建筑书店。”这是20世纪90年代一位背着行囊走进书店的外地建筑人欣喜若狂的第一句话,随后他便掏出书目清单请营业员帮忙照单捡书。这令当时的店员们获得欣慰的存在感。


  四川是建筑大省,当时有建制的施工队伍就有260多万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成都发行部迅速进入到了全国同行二梯队。而当年人们简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成都发行部为“张家巷建筑书店”,在全省闻名。


  社店携手天地宽


  1994年,在已有发展基础上,四川科技图文公司组建,确立了汇集“大科技出版物”的目标。包括建筑在内的电子、交通、电力、石化、轻工等数个产业领域的出版物,从数十家国家级科技出版社,大学出版社以及地方科技出版社源源不断汇集到四川科技图文公司。


  由于不可能迅速积聚客户资源和目标客户、对建筑以外的行业陌生无知、采购和库存结构无法合理建立,企业运转瞬间失调,失败的命运随之而来。


  好在当时建筑行业正值兴盛时期,靠建筑类图书的销售能够维系公司生存。在迅速调整经营思路和品种结构之后,被读者亲昵地称为“科图”的四川科图建筑书店2004年跻身全国科技图书经营50强,公司进入发展高峰期。


  之后,四川科图成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要发行代理站进入代理连锁系统先进行列,年年受到表彰。


  2007年,四川科图公司发展到9家直营店,各地市加盟店最多有26家。其中,一个3900多平方米的独立园区——筑星书苑是科图公司迈向转型的初期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小学平房建筑内,陈列着主打图书产品。院内大树参天,朴素而又优雅,书香飘逸,一系列与学习、教育和书业的大型社会活动在这里展开。


  当年,我的儿子秦乐毅然放弃北京的创业,回乡领衔筑星书苑,举办了首届成都市青少年儿童创意作品展暨拍卖捐赠活动,8000多件原创作品以及民间民俗现场展示热闹非凡。12家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当时受捐赠的沙河源小学,从此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获得源源不断的扶持和帮助。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筑星书苑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教材研讨推广活动。报道背景墙上挂满来自各地的28家大学和专业学校的80多名老师的签名,寓意着桃李满园。


  公司每年的客户年会和与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出版、发行、作者研讨类会议和书展,构筑了书店赖以生存的目标读者人脉基础。这是实体书店融入所服务行业不可取代的优势所在。四川科图对用户的贴身服务架起了出版社与读者、作者的桥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依托四川科技图文公司创办西南工作室,是吸纳地方优质出版资源、探索出版改革思路的突破性举措,是对四川科图的高度信赖。我们共享着有待开掘的丰富出版资源。借用今天的说法:我们从此埋下了社群化、场景化的种子。


  历经风雨心不改


  两代书店人诚信经营,苦心探索,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大潮中,像一叶小舟随波沉浮。其自身承载和抗冲击能力的薄弱,无论是超前还是落后都很难扛过市场高速发展的培育期,经受起风浪。


  1991年就开始的计算机管理以及之后的各种触网行动,甘苦自知。


  当时,我们迎合着计算机普及大潮:出版物还没有实行条码识别,书店请来清华计算机学子编制微机售书软件。自编条码贴在印着书名、单价的后面,用光笔识别。


  直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大规模开始,科图公司才率先装上了联网管理系统。


  初心不改,科图公司在继后的应用软件(APP)开发中,尝试了图书数字化服务。科图应用技术开发团队与北京土木建筑学会技术力量联手,试验性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实例V1.0”应用搬上了安卓平台16个市场。这款实用性极强的“掌上施工”系列应用,主要解决施工现场查找使用资料不便、不能及时判断和解决施工中难题等困难。其适时更新和准确、便捷等特点,受到技术人员青睐。2013年10月上架,12月下载量达16320次。我们又一次领略了网络数字化的力量。


  然而,一个地方小企业,孤军奋战很难逃失利结局。随后自主开发、解决建筑技术人员学习考试需求的“筑星执考”APP、“科图客户平台”相继遭遇搁置命运。


  矢志不渝向未来


  场景复兴,万物互联。


  秦乐团队不失时机迎难而上,严谨地构想出了一个时尚跨界“文创产品”,将积攒10年的梦,附着在如今这个有着场景革命概念的侘集本屋,它的落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书店了。


  侘集本屋是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深度合作的又一结晶。它旨在营造新颖美好的实际场景,让人们得到健康时尚美好的体验;让人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去感知幸福,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它无声地诠释着“人+宅+生活”的主题环境所表达的美好憧憬。


  开业以来,商机凸显,络绎不绝的自然人流量让人惊喜,寻求项目的合作者接踵而来。


  我们深深意识到,做一家实体书店,与国家、市场契合是何等重要,我们正信心满满地追逐着祖国发展的好时节。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