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翀(右)与吴军为《大学之路》第2版揭幕。人民邮电出版社
供图
最近,有一本书同时得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权威媒体和“常青藤爸爸”“童书妈妈三川玲”等一众自媒体大号的广泛推广。在前不久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也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这就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吴军博士新作《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第2版。
这本书也是人民邮电出版社今年专业出版领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吴军此前已在该社出版了多本著作,都是双效兼收。今年,他还被人民邮电出版社授予了“最有影响力作者”荣誉称号。
事实上,人民邮电出版社与吴军的合作不仅是出版几本书那么简单,背后则是人民邮电出版社不断提升专业出版品质的持续努力。近日,人民邮电出版社社长顾翀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从吴军作品说开去,讲述了他所思考的专业出版发展路径。
抓住优秀作者资源
《大学之路》第2版的火爆,在人民邮电出版社预料之中。因为此前出版的吴军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和市场销量。
据了解,人民邮电出版社与吴军的合作是从2011年出版《数学之美》一书开始的。从这本书开始,吴军基本上以每年一部的创作频率,先后推出了《浪潮之巅》《文明之光》《大学之路》《硅谷之谜》等多部作品,目前累计销售已超过166万册,并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中国好书”等重要奖项。“吴军博士的影响力由最初的IT界,逐步扩展到科普、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精品出版和品牌建设贡献了很大力量。”顾翀如是说。
为什么授予吴军“最具影响力作者”荣誉称号?对于记者的这个疑问,顾翀用了这句话答复:“出版社与作者之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缘分,人民邮电出版社与吴军之间即是如此关系。”他进一步向记者介绍,吴军博士是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领域的专家,曾作为资深研究员和副总裁任职于谷歌和腾讯,经历丰富,视野开阔。而且他本人十分热爱阅读和写作,知识储备深厚,特别善于将复杂、专业的问题以便于大众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文笔轻松又富有逻辑,这都是难得的一流作者的素养。作为出版方,人民邮电出版社有着深厚的科技出版底蕴,扎实的科技出版策划功力和精准的受众把握能力,也为作品奠定了较高的出版水准。
在顾翀看来,对于出版社来说,持续打造精品力作所需要的条件很多,但最核心的就是要拥有一批像吴军这样的优秀作者,他们始终是出版社的宝贵财富。“我们授予吴军博士‘最具影响力作者’称号,既是对一位科技人文作家的褒奖和尊重,也是对彼此信任与合作的认同。”他也希望,会有更多的优秀作者加入邮电出版事业中来,共同传播先进知识与思想理念。
打造双效统一精品
除了宝贵的作者资源,出版吴军的著作还带给人民邮电出版社一个启示:专业出版并不见得一定是“阳春白雪”,专门指向少数专家或特定行业的“小圈子”,专业图书完全可以服务于更多社会层面和更广泛受众群体的阅读需求。
提质增效,这是近年来人民邮电出版社业务发展的指导思想。顾翀告诉记者,出版社采取的具体做法是把内容质量建设、编辑出版能力提升和作者资源建设放在战略层面,通过严格选题论证、控制新书出版规模、开展好书评选、加强质量奖惩、资助重点项目、鼓励编辑参与学术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引导编辑围绕科技发展的前沿、行业发展和商业创新的热点进行选题开发,切实贴近读者需求和市场变化。
目前,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不增加年出版新书品种的前提下,人民邮电出版社业务收入实现了每年15%以上的增长。
在出版实践中,人民邮电出版社深刻体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前不久出版的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奠基性的经典图书《深度学习》,就极具典型性。这本书内容非常艰深,按说属于受众面有限的作品,然而出版后却持续热销,原因即在于它高度契合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并成为行业入口这一趋势。
“在当前这样一个科技迅猛发展、创新热点频出的时代,有着大量机遇去发掘和打造双效统一的精品,关键在于潜下心来真正以内容品质为主导,做到作者资源、编辑策划与读者需求的三位一体。”顾翀如此要求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们。
发挥专业平台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科技强国,部署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我们进一步做强做优科技出版提供了时代机遇。”对于人民邮电出版社专业出版下一步的发展,顾翀提出了大力发挥平台优势的想法。
今年5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参与主办了第一届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令出版社意外的是,这个会议吸引了很多其他行业专家的关注。顾翀认为,这给出版社传达了一个讯息:信息技术出版的优势完全可以向其他领域延伸,在科研成果发布、新知识新技术传播、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都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国内信息技术出版领域实力最强的出版单位之一,人民邮电出版社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各领域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更需要充分发挥专业出版的平台优势。”顾翀谈道。
融合是彰显平台优势的重要方向之一。记者了解到,人民邮电出版社在市场意识、出版资源整合以及应用信息技术方面走得比较靠前,近年来陆续建设了异步社区、图灵社区、人邮学院等多个融合发展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与读者进行互动,不仅可以更直接、更及时地了解终端的出版和阅读需求,而且可以通过创新服务形式,推动读者向用户的转化。比如,通过建设“RYMOOC人邮学院”,围绕院校需求开发在线课程,配套开发“慕课版”“微课版”“移动学习版”等新形态图书,这种书网互动的形式不仅使出版社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而且促进其教材出版实现了强劲增长,做到了“有效融合、有效落地”。
在顾翀看来,今后的科技出版会更加贴近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轨迹,更好地发挥科技出版的深层次影响力,随着更丰富、更高品质、更多元的出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一定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也是人民邮电出版社一直以来的初心所在。”采访的最后,顾翀强调。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