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者 丹菲(文字)
本名王桂红,又名王红贵。道的追寻者,实践者。写作者。策划者。致力于心灵慈善文化慈善的公益事业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播工作。炎黄地理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现居北京。
体验者王牧(图片)
人文地理摄影师和旅行及摄影图书作家。从事摄影及媒体工作超过15年,尤其擅长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俗纪实等方面的专题摄影创作。善于运用摄影语言将遥远的历史古迹和当下的现实生活巧妙结合。
山西境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种植、人口分布和人文特色等,南北之别明显于东西之别。胡线穿越山西,山西整个版图都可看作胡线上的条带。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汉族人,我真不敢轻易否定自己的血液里没有流淌着胡人的基因,这次徒步旅行,像是一次对古老家园的寻找和回归。我下定决心,在山西境内慢慢走,慢慢品味所见景物与我心灵的共鸣。
太阳西斜,金黄色的光正好打在布满岁月沧桑的堡墙上和作者丹菲的身上,裸露的黄土亦鲜艳起来。右玉县铁山古堡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万历二年(1574年)增修包砖,如今砖已剥落。
沁水县城东行45公里,是沁河流域的最大古镇端氏,陵沁、端润公路在镇内横贯交会。这里自古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商贸繁荣,交通发达,被称为沁东地区的旱码头。入夜,霓虹闪烁,古镇的老旧和悠闲一时隐去,站在街边的我们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现代风。
左云县三屯乡宁鲁堡村的东北约两公里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干涸河谷。作者丹菲正向河谷东侧的山坡攀登,目标是镇宁楼,即长城由河北进入山西后的唯一一座保存较好的砖砌空心箭楼。虽然坚固高耸的长城及诸配套防御设施强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间的戒备与敌对,但一条宽广的河谷深沟却天然地成为长城内外的通道,曾经的河水丝毫不带偏见。
新绛县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位于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一片中式建筑中间,教堂的尖顶与旁边灵丘王府的钟楼檐顶组成了奇特而相谐的景象。
位于新绛县龙兴寺塔一侧的两座宋金仿木砖雕墓,是从其他地方整体搬迁而来,其砖雕的精美和丰富性惹得人钻在墓室里舍不得出来,尤其是摄影师王牧,反反复复将每一幅砖雕拍摄到十分满意才罢休。
位于吕梁市黄河边的碛口古镇原是水旱大码头,尤其在明清时繁荣一时。如今古镇内仍留有大量的古民居和老字号商铺、骡马店建筑等,住在里面的人们生活节奏缓慢。图为老街上一家古玩店门口,常年摆着一个棋摊,是一群老年人的最爱。
山西有战国到清朝不同时代的长城,其中以明代修筑的长城规模为最大,分外长城和内长城。这些长城基本未经人为修复,自然呈现岁月沧桑。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