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地理 >

草原掌舵人

2017-01-24 08:57:38 

草原掌舵人

老牧民吉格米德家附近的草场看起来是一派兴旺景象,麻花头(Klesea centauroides,开紫色花朵者)、射干鸢尾(Iris dichotoma,开黄色花朵者)这些花儿开得正艳,但其实这是一片退化的草场。草场上的草长得很高,其实是人们打草过度的表现。一些草场被承包后,为了提高利用率,会频繁打草,来年草长得反而高,但草的种类减少了,特别是禾本科的羊草少了,花草多了,草类群落结构变得简单。自打内蒙古草原从游牧变为定居之后,过去流传千百年的草原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对草原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草原掌舵人

游牧或“季节性轮牧”最大的受益者是生态环境,在牧草生长期短的干旱草原更是如此。内蒙古高原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分别是北美、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草原地区的40%、35%、30%和20%;内蒙古高原牧区草类生长期只有100天左右,是欧美草原的一半,不足新西兰草原的一半,澳大利亚草原的1/3,而且气候严寒程度与持续时间都远远超过上述这些地区;牧草产量分别是这些地区的20%—10%。正因如此,内蒙古的牧民必须抓紧牧草短短的生长期,既要通过牲畜啃食牧草刺激牧草再生,又要让牲畜充分抓膘,以安全度过严寒的冬季和青黄不接的春季。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选择,就是在草类的生长期,牧民要不停游牧。这也是千百年来牧民对草原规律和生产实践的认识与总结。

“蒙古族有一句古老谚语:‘大海也有缺盐的时候’。”吉格米德告诉我,而此刻他的处境就好像大海缺盐了。在呼伦贝尔,老人有个称谓叫“努图克沁”。其中“努图克”最直接的翻译是“故乡”,但是和蒙古族人相处久了,我才明白,这个翻译其实并不准确。从前蒙古族人是迁徙的民族,适合生存的家园和有乡亲的地方都叫“努图克”,“努图克”甚至还是旗(县)或苏木(乡镇)以下的一级社会组织。当蒙古族人远离草原的时候,“努图克”才可称为故乡,它甚至还有祖国、国土的意思。“沁”,是“做什么工作的人”。“努图克沁”就是管理草原故乡、草原家园的人。

吉格米德是内蒙古草原上的最后一代努图克沁。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政府办过努图克沁的学习班,吉格米德是最年轻的一名学员。不过,在草场承包后,就再也没有办过此类学习班。如今,这一代努图克沁大都进入暮年,就连很多当地牧民也没有听说过努图克沁。我行走草原多年,也只碰上了吉格米德这一位努图克沁。

吉格米德就是传统游牧的管理者。在过去,一个地区的放牧秩序是由他这样的人决定的。著名植物学家和草原生态学家、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刘书润告诉我:“过去管理草原牧区,是努图克沁而不是当地领导说了算。每年努图克沁要开很多会,研究牧民怎么移场,非常有秩序,很科学。这些人都是当地最有名望的人,有很深厚的学问。可是现在不行了,自从上世纪80年代牧民定居后,一家一块牧场,无法移场,努图克沁就没事可干了。”听了刘书润老师的这番话,我才更理解吉格米德所处的“大海缺盐”的境地——草原没有了游牧,就好比大海没有了盐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