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地理 >

嘎玛丹增志美仁波切:要把金针度与人

2017-02-06 10:10:41 

在外人看来,自幼双亲早逝的丹增仁波切,身上充满了传奇。他不仅是西藏昌都祖雅寺伏藏大师只翁嘎玛才仁的第四代转世仁波切,也是一位活跃的“社会慈善家”。在他看来,“仁波切”的身份意味着一种更大的使命,让他把一生都投入到奉献他人的善行中。

嘎玛丹增志美仁波切:要把金针度与人

嘎玛丹增志美仁波切
藏传佛教噶举派活佛
1978年出生
坐床寺庙(18岁)/西藏昌都祖雅寺
留学阶段(26岁)/四川省白玉县亚青寺
学习阶段(17—27岁)/四川省甘孜
藏族自治州色达县色达五明佛学院
虽然学识渊博,智慧深广,但从外表看,丹增仁波切似乎与普通僧人并无二致。他从小很有怜悯心,天资聪慧,利用放牦牛的时间,通过自学就精通了藏文。在弟弟加措仁波切眼里,哥哥丹增仁波切近乎完美:﹃在我的记忆中,他更像一位严厉的老师,我幼时几乎是在他的鞭策中长大的。﹄

一见面,昌都祖雅寺的嘎玛丹增志美仁波切(以下简称丹增仁波切)首先向我道歉说,昨天没有时间接受采访,是因为姨妈美朵乘摩托车摔断了大腿,需要立即送到四川成都救治。“昨天我和弟弟都在医院,守护了一夜。我们把姨妈当成自己的母亲。”

丹增仁波切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声音浑厚,带着藏地特有的辽阔和空灵。他1978年出生,属马。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病逝。11岁时,母亲也去世了,留下他们三兄弟和牧场。叔叔泽翁和姨妈美朵责无旁贷地成了三兄弟的保护神。

后来,相互熟悉之后,丹增仁波切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不少人采访我,很希望我谈谈所谓经历中的奇迹。其实,从童年开始,那种经历就像一场梦,由远到近,我的理解,那是一种服务大众的使命吧……”

嘎玛丹增志美仁波切:要把金针度与人

上图:在昌都祖雅寺,丹增仁波切带领信众到附近山上进行供养和护生活动。祖雅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以前,后来由吐蕃第37任赞普、法王赤松德赞的化身南加多杰管理、住持,弘扬正法。他在住持期间,传授了众多显密并行的佛法,使噶举派的教法传播到整个康区,由此祖雅寺也成为康区噶举派的主要寺院。

他与弟弟发誓:“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修习佛法!”

丹增仁波切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皮擦乡嘎然神山的山踝一带。在他出生时,据说家乡的很多人都听到了鸟鸣,天空中传出“嘛呢叭咪”(即六字大明咒)等吉祥之声。童年时,父母为他取的小名“嘎荣才仁”,含有“贤劫、长寿”之意。其名字“嘎玛丹增志美”,又有“护持法度、干净无垢”的深意。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