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到山南有了高速公路,穿过隧道就到了,再也不用绕曲水大桥,也看不到摩崖大佛了。8月,我第五次前往圣地青普,回想25年前的1989年,真是恍若隔世。过了贡嘎机场走不了太远就是昔日的渡口了,当年朝圣的人要在此乘坐摆渡的木船到达彼岸,西藏画家于小冬画过一幅描绘这一精彩场景的油画就叫《渡》。今日在废弃的渡口处搭起了一座景观台,可以眺望宽阔的雅鲁藏布江以及江对面的桑耶寺和圣地青普。
1989年,作家温普林第一次
“闯入”青普,他在山上
遇见了一些僧人,但更多的是
尼众——她们漂亮、娇羞、纯真
可爱,完全不似一般出家人的“决绝”,温普林亲切地称她们为“阿尼”,是这些可爱并和他交好的阿尼们,使他一次次
重返青普,包括这一回。
摄影/温普林
不知不觉竟已过了江,宽敞的公路直向青普,往年的青稞麦田已全然不见了。青普山下修起了巨大的山门,炮楼般的霸气,听说明年起就要购买门票了。过去摆渡过江要一个多小时,过了江要坐大卡车再开一小时左右才到得了桑耶寺,从桑耶寺到青普山下的14公里只有土路,天气好不下雨时,勉强可以走拖拉机,大多时候只能步行,如果行李重,就要雇小毛驴儿了。要知道此地长达1200多年以来,一直是苦修者的圣地、人迹罕至的清修之地。
1989年的初秋,我和我的弟弟仿佛走在火星的戈壁上,向着荒无人迹的大山前行。远处的山巅依稀见得到一些牦牛,突然,几个孩子猴子一样灵巧地连蹦带跳,一路烟尘转瞬便神一般出现在我们面前。几个小人儿蹲在地上,嬉皮笑脸地比着手势要烟抽。多年以后,一位喇嘛朋友说我们遇到的不是放牛娃而是“怎姆”(“怎姆”这两个字要快速连读,“姆”字不必发声,只需闭口音即可,类似网络语“你造吗?”、“酱紫”之类)。“怎姆”直译成汉语勉强可以说成石头人儿,意思是一会儿变成石头翻滚,一会儿又变成了小人儿,近似于地精或者土地佬儿。遇到“怎姆”是祥瑞,说明一方土地接纳了你。
回到今日,车入山门盘旋而上,没几分钟就到了半山处,过去要爬小半天的路呢,而且走累了还要在溪水旁支锅烧茶,小憩一阵儿。就这样,坐在车中,毫无感觉地停驻在一片开阔的停车场,停车下望,雅鲁藏布江依旧,小神山哈布日也静静地伏卧在江边那里。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