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丘比丘像一只巨鹰栖息在崇山峻岭之间,这只巨鹰栖息了好几百年,它的血和肉已被风沙磨蚀了,只留下它的骨胳坦露在人们惊羡的目光里
站在马丘比丘城南门外的高地上眺望马丘比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印加帝国森严的政治等级制度折射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眼前这座依山势而建、有明显分区建制的石头城堡
出现于15世纪的马丘比丘(Machu Picchu)原为一个崇拜太阳并有着神秘宗教仪式的民族的居住地,在那里,女人大大多于男人。马丘比丘意为“古老的山巅”,位于库斯科(Cusco)城西北约80公里处,海拔2280米。那里曾是一个宗教活动之地,因世人无法得知其原始的名字,故借其附近一座山脉之称而得此名。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马丘比丘历史圣地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马丘比丘名扬天下。
希拉姆·宾汉是一位美国人,生于1875年,从事拉丁美洲历史的研究。在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之后,印加故地一直流传着关于安第斯山中有一座“消失的印加城市”的民间传说。这引起了他的注意。1911年,既是美国耶鲁大学拉丁美洲史教授,又是一名卓有成就的登山家的宾汉组织了一支探险队,深入到秘鲁的安第斯山脉中进行考察。在乌鲁班巴(Urubamba)峡谷,一位农民告诉他们,河流上边有一座隐蔽的城市。在当地盖丘亚人(Quechua)的帮助下,宾汉终于找到了被白云和森林覆盖着的马丘比丘,找到了印加人的最后一个据点。随着考察工作的深入,马丘比丘被世人公认为印加文化的建筑象征。但遗憾的是,古城中大量有价值的古文物随考古者的到来而被劫掠一空。古城重现人间,而文物却随之消失。这又是一幕人间历史的悲剧。当地宽容的盖丘亚人为了纪念宾汉发现马丘比丘,遂将当年宾汉上山的路称作“希拉姆·宾汉公路”。
现在乘坐小火车去马丘比丘,基本上也就是希拉姆·宾汉当年上山的路。所以乘坐这种小轨道火车,能从中领略当年发现马丘比丘的某些历史过程。这种小火车,在当今世界上已是不可多见的了。从库斯科城中的火车站出发,火车首先得爬上海拔近4000多米的高山,然后再下山到乌鲁班巴河谷。由于山高坡陡,火车只能沿着“之”字形走,但又由于路窄而无法转弯,这样,走上一段路之后,就得转换到另一条轨道上,将原来的车尾变成车头,继续前行。如此不断地变轨,不断地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上山变轨四次,下山变轨两次,才能驶到河谷地带,走完整个路程的1/3。在这安第斯山中,而今还存在这样的小火车,真有些始料不及。
铁轨虽然很窄也很古老,但车厢却是极现代化的,由西班牙制造。乘坐火车去马丘比丘有个好处,就是能一路上慢慢地欣赏如画的安第斯山风光 ,体会一种当年的艰辛。
伫立在古城南边的高台上,但见整座古城层层叠叠,一路向北顺着山势延伸而上。古城的背后,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就像是古城的靠山似的,使古城看起来更加庄严也更为神秘。这山名为华纳比丘(Huana Picchu)。更确切地讲,马丘比丘古城就坐落在马丘比丘与华纳比丘两座高山之间的山梁上,只是城市更多的部分是建在马丘比丘这一边而已。
古城的东、西、北三面均为悬崖,南面筑有两道古墙。外墙开一小门,有一条小道从小门通向山下,只有这一个石砌的小门可以进出城市。两道石墙之间为梯田。1982年11月秘鲁的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并证实,这是500年前的梯田遗址,在60块梯田上修有灌溉、排水渠道。内墙里面为城池,一排排辉煌的石头建筑,间杂着颓墙残壁,依着山势的建筑,有广场、宫殿、庙宇、民居、作坊、兵营等。建筑物之间有上百条石阶梯和小路相通,坡区掘有多处石质水槽。
城中的房屋鳞次栉比,坐落在一排排长长的台阶上。屋子都很小,只有一个小房间,窗户一般为3扇窗,紧临狭窄的街道,但建造得十分坚固耐用,朴实无华。相形之下,举行祭典的场所在建筑上就讲究得多,使用了库斯科城中萨克塞华曼城堡(Sacsayhuaman)所看见过的那种大石块。其中一块多边形巨石打磨得十分光滑,长12英尺,宽约5英尺,厚5英尺,重量足有200吨左右。古城中,这种多边形或正方形的巨石随处可见,许多天然的圆石块被融合进整体设计中,显示出很高的建筑技巧。当宾汉来到这里时,这座被遗弃了数百年之久,又被森林蚕食了的古城,已是满目疮痍,唯独其石砖建筑结构几乎没有遭到毁坏。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