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入黄河的渭河,看起来像一条金黄的带子,在秦川大地恣意挥洒,写意从容。或许很少有人意识到,现代工业污染带来的伤害,已经深入这条河流的肌体,那些曾经带着土腥味的纯净,正逐渐被不断恶化的水流取代。摄影/李志萍
“八水之一”的渭河,是西安地区最大的一条过境河流,也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入陕后东西贯穿关中平原,最后在潼关流入黄河,全长818公里。
渭河是一条含沙量较高的河流,呈羽状分布,汇集着关中平原上大大小小的河流。渭水两岸极不对称,其中南岸支流均发源于秦岭山脉,由于秦岭的抬升作用和骊山隆起的影响,地形上是东南高,而北边较低。
关于渭河的源头,史书《尚书·禹贡》记载是在甘肃定西渭源县的鸟鼠山,那里是中国最好的水土保持生源地之一,也是著名的土豆和党参之乡。由于定西地广人稀,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因此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当我们来到渭源的时候,恰逢土豆花开,绿田中泛出百花,美不胜收。沿途绿意盎然,河流遍布。
但是在鸟鼠山渭河源头了解到的情况,却让我们感到沮丧。因为当地的村民都认为:“渭河源头不是鸟鼠山,而是乌山。”传说中的“乌山”,在渭源县城西南七八公里处的五竹镇附近,著名的峡口水库大坝就横在山前,峡口水库大坝号称渭水源头第一坝,用于灌溉,兼顾防洪。水库的水面不是很大,但很平静,在小雨中显得很是静谧。
在郁郁葱葱的密林深处,渭河源头的清泉依然在汩汩流淌着纯真,只是它们不知道,它们奔向的前方旅途,充满让人沮丧的情形。摄影/常伟
根据当地水库专家的进一步证实,历史记载的鸟鼠山源头早已断流了10年,目前最多只能算是渭河的一个发源地,而按照现代确定河流源头多遵循“唯长唯大为源”的原则,乌山的清源河才应该是渭河正源,即渭河发源于乌山,龙王沟和唐家河均为其支流,渭河其上源为清源河,也就是说这里才是渭河的真正发源地。
在连绵细雨中,渭河的源头清源河却是美丽的人间仙境。为保护水质,渭源县在此地封山育林,所到之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我们获准进入溪流地带,一汪清泉涓涓流淌,掬起一捧来喝入口中,泉水冰冷而富有花香,让人陶醉。远山近景,水雾缭绕,仿佛身在画中。
一路从黄土高原穿梭而来的泾河,携带着泥沙和狂热,水量几乎接近渭河,今天站在远山俯瞰这条河流,发现它的声势依然浩荡,只是河水的颜色却由浊到乌,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泾河位于今天西安城东北17公里,是渭河的最大支流。这条河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中南部的老龙潭,在甘肃宁县政平与马莲河交汇,并流入陕西。
站在崖顶,俯瞰泾河,只见它从北奔腾而来,汇合马莲河后又向西奔流,水量浩荡,专家介绍说它的流量在“长安八水”中是仅次于渭河的。
我们发现,如今泾河水的混浊程度,不亚于黄河。专家分析,渭河发源于秦岭山系,秦岭水土保持相对较好,河床多为石质,而泾河发源于六盘山系,经宁甘入陕,一路在黄土高原中,河水泥沙量大,自然变得混浊。
每当遇到涨水,渭河流域许多地方就洪水四溢,桥陷路堵,上学的孩子不得不由大人从绳子上来回输送。摄影/王培民
另外据史书和历史记载,泾河与渭河的颜色不但自古就迥然不同,而且一直还在变化着,《诗经》中说“泾以渭浊”,《后汉书》中却说“渭以泾浊”,但是不管孰清孰浊,两条流域却在交汇处缔造了长达数里“泾渭分明”的水域奇观。流传至今的成语“泾渭分明”,就来自这里。
只不过当我们赶到本次考察的重点区域、“泾渭分明”所在的泾渭镇时,却无法找出“泾渭分明”的准确位置。就连当地的村民都不知道。茫茫的渭河草滩绵延数千亩,荒草茂密,土地沙化,驻足于两河的交汇口,我们始终看不到传说中的“泾渭分明”。
历史记载,泾河和渭河在交汇处缔造了“泾渭分明”的水域奇观,如今单从水的颜色上来看,几乎无法辨别清楚。
同行的水利专家解释说:“以前泾渭分明是以两条河的清浊划分,而今天是以颜色来判断的。上游的污染造成了渭河的黑,泾河的水土流失,使得泾河浑黄不堪。”经考察组的几位专家最后确认,证明两河交汇处确实是“泾渭分明”处,但是这个历史上和世界水域史上罕见的自然景观——泾渭分明,竟然消失了,据当地村民说“泾渭分明已经消失好几年了”。举目望去,泾河、渭河的水都是一样的铅黑色,远远地就可以闻到一股恶臭。渭河水自南向北泛着油花夹杂着白沫缓缓地在河床中蠕动,泾河的情况相对而言稍好,但同样是浑黄的河水夹杂着其他颜色,“泾渭分明”已经渐行渐远,渭河入黄口处形成了“黑黄分明”的景象,让曾经年少戏水的梦境变得越发遥远。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