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地理 >

冬天了,去哪儿避寒?

2017-02-14 08:29:16 

人们为什么会有避暑或避寒的行为呢?科学家们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对让人类感到舒适的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首先被应用于空调产业。

凯登(R.W.Keeton)对静坐休息、穿着普通衣服的人进行测试时发现,人体与环境的热量交换大致以正常体温为界,在体温以下为“失热”,以上为“增热”。人体的基本状况是:22—32℃为中性区,人的生理机能只需发挥最小的热调节作用就可达到热平衡。温度小于22℃时是冷感区,人体仅依靠血管张缩不能维持热量平衡,必须加大代谢产热才能补充失掉的热量。如果失热量进一步增大超过了代谢调节力度,人体便进入“不可抗拒冷区”,需要营造人工气候环境来适应生存。

早在80多年前,霍顿(Hougton)和亚格洛(Yaglou)就提出了有效温度(ET)的概念,即人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条件下所产生的热感觉指标,并以此来确定冬夏的气候舒适区。这种理论在欧美应用于空调设计长达40多年之久。

20世纪70年代盖奇(Cagge)提出了新的有效温度(ET*),这个成果从1997年开始被美国供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所采用。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