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文官替辽墓“守门”
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
张世卿墓
张世卿墓前室南壁“门吏图”,
有两个持杖相对的文官门吏。“门吏图”的侧面是“散乐图”。这里的门吏和乐工全部由汉人组成,他们都身着汉服,头戴幞头(当时汉族男子的典型头饰,俗称“乌纱帽”),其中乐工演奏的也是汉乐。有意思的是,他们身穿的是圆领窄袖汉式长袍,“窄袖”是契丹族服饰区别汉族服饰的明显标志,这表明辽代的汉服吸取了契丹族的服饰特点,袖部逐渐趋向于窄袖。“散乐图”由11人组成乐队,1人表演舞蹈。乐队每人手持一种乐器,有琵琶、大鼓、腰鼓、笙、笛、箫、拍板,场面壮观。散乐是一种通俗的大众音乐,听散乐是辽代汉人贵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
辽墓壁画反映了“一国两制”下契丹与汉族互融的鲜明特点
孙建华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辽代契丹族的政治中心和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内蒙古地区,如今有大批的辽代遗址、墓葬被发现,其中有许多内容丰富多彩的壁画墓,是研究辽代绘画艺术、政治经济、社会风情,特别是“一国两制”的重要资料。辽代契丹贵族风行厚葬,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享受和习俗都要带到阴间世界去,在墓室里绘制了壁画。
辽朝初期,中原文化进入契丹社会,汉族文化题材和内容被引进壁画中。到了辽朝中、晚期,壁画题材基本契丹化,出现游牧、出行、饮食、起居、马球等契丹本土风情的内容,还有祈祷墓主人进入极乐世界的仙鹤、祥云、星辰、迦棱频伽以及门神、四神等中原文化和佛教内容题材。
壁画中,表现墓主人生前显赫荣耀生活的内容有人物画像,主要是墓主人生前的臣吏、侍卫、奴仆、伎乐等。其中单人画中臣吏、侍卫、奴仆的画像,有契丹族也有汉族。从穿戴服饰,可看出臣吏像品秩的高低之分。契丹臣吏的装束是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革带或蹀躞带,脚穿靴,髡发。按照品秩高低,服色有绿色、黄色或赭色、褐色等。汉族臣吏的装束是头戴展脚或交脚幞头,身穿交领宽袖长袍,服色有绛、赭、青、黄等,腰束革带。
辽墓透露了辽代官员真实的生活
张世卿墓剖面复原图
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和后室五部分组成,墓室内有仿木砖雕柱子,柱子上承普柏方和阑额,再上为斗拱,到此开始收砌成穹隆顶。墓室做工精美,展现了辽代建筑艺术风格。张世卿是辽代归化州(今宣化)富有的乡绅,因为乐善好施,被辽帝授予官职。考古学家宿白认为:“张氏家族墓壁画内容丰富,表现了辽金时期中下层官吏生活的各个方面,壁画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这一阶层的汉人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曾几何时,建立强大辽朝的契丹族,是中原汉族史籍里一个挥之不去的“符号”——从某种意义来说,它代表的是蛮荒、杀戮与征服,我曾对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辽朝的那段历史“耿耿于怀”。现在我所在的宣化恰恰就位于燕云十六州。那时这里的汉人都臣服于辽朝的统治之下。按照俗套的逻辑推测,宣化一定会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压迫的民族斗争。而真实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直到看了辽墓壁画,我才惊讶于过往的孤陋寡闻:我们对辽朝有过太多的误读,它的精彩远远超出想象。
宣化辽墓里的壁画,就是揭示千年前辽朝真相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的出土,源于一个很偶然的插曲——当地农民在这块田野浇地时发现,无论怎么浇水,水都立刻渗漏得无影无踪。当考古工作者介入后,一个庞大的辽代古墓群就此浮出水面,一下轰动全国。这些古墓的主人,是宣化一个名为张世卿的汉人富贵家族。
很多人惊讶于该墓葬出土的“一千年前的葡萄”和半瓶清香扑鼻的“葡萄酒”,而我对壁画更感兴趣,因为这些汉人家族墓室,赫然出现了许多髡发的契丹人物形象:门吏、车夫、舞伎、侍者……还有髡顶垂髫的契丹孩童与梳双抓髻的汉人小儿一同嬉戏的场面。在一幅“备茶图”中,一名契丹男子正与一名青春妙龄的汉人女子眉目传情……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