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密集的藏西北自古以来
盛产池盐。从空中俯瞰,盐湖如大地的蓝眼睛一样,是阿里高原上的一道迷人风景。考古发现,阿里高原很早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后来又有灿烂的
象雄文明。在这里,盐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隋代
史料中对这里多盐、贩盐状况留下过记载。古代经过这里
的商道以运盐而闻名,故称“食盐之路”。摄影/车刚
20世纪90年代初,我去了一趟阿里地区革吉县擦咔(藏语,盐湖)乡。穿过大片荒原后,乡驻地出现了难得一见的袅袅炊烟。春夏之交时,藏北草原上的牧羊女每天可以眺望几百公里以外的美景,但也许永远不能涉足。然而,男人们则不同,他们正要准备一段驼盐的旅程。
古铜色皮肤的青年嘉措在这块土地上长大,一条古老的盐道从他家附近穿过——年少时,他曾跟着父辈的驮队日夜奔走,到遥远的农区完成盐、粮交换。随着采盐手段越来越多,农区甚至有了自产的食盐,传统的运盐方式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在藏北,关于人和盐的故事古老而悠远,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上演了……
据《中国盐业史》一书统计,
西藏有两个比较集中的产盐带:一在藏西北阿里地区,
尤其集中在昆仑山南麓高原的高原多湖区,以池盐为主;
一在喜马拉雅山北麓,拉萨河、年楚河谷地,多为井盐。而沟通南亚北部与青藏高原的“食盐之路”穿越了这两个多盐地带。就历史悠久程度而言,藏西北的食盐开采更早、产量更大。据不完全统计,西藏盐湖占全国盐湖数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大部分集中于阿里地区,该地区有盐湖96处,约占西藏盐湖总数的52.2%。食盐资源与地理优势,让阿里一度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7世纪上半叶,中原的唐帝国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几乎同时崛起:前者在太宗时迎来久乱后的盛世,后者则由松赞干布完成了对高原各部的统一。当时,西域成为唐朝西疆,羊同(汉籍中的羊同也译作象雄,中心范围在西藏阿里和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各部为吐蕃所灭。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