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在看到这组老照片时,我仍然感到了强烈的新奇和兴趣。这些照片的创作者,主要是上世纪40 年代中早期在重庆生活和采访过的欧美战地记者。从山城码头到极具川东特色的城市街道,从城墙边经典的掏耳行业到冲破世俗的集体婚礼,从吹单簧管的中国军人到吃小火锅的青年学生,从头裹着帕子的本地土著到时髦男女…… 外来者的相机,留下他们心目中最有本地特色,最有时代气息的镜头,这是他们眼中的“最重庆”。为了更好地解读这些老照片,我采访了重庆民国史专家肖能铸先生。在他的解说中,七十年前的重庆似乎从照片中渐渐复苏、立体和鲜活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家中,我还看到了另一个系列的重庆老照片——一些是肖能铸母亲年轻时的摄影作品,一些是城中其他大家族后人的珍藏私照。在这些图片中,我感受到了一种静谧和亲切的气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照片中的人们的脸,似乎都有带着些许思考和凝重的神色。
感谢这些摄影师,他们让一个逐渐远去的时代,一段被岁月风尘遮掩的重庆往事和人物传奇,在这些老照片中得以延续。在重庆没有室内暖气的深夜,在书桌前欣赏和解读这些珍贵的图片,让我对这座本以为十分熟稔的城市,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发现,甚至某一刻,感觉超越了平凡的生活,找到了一点哲学家的意味。
图为临江门一带的吊脚楼全景。吊脚楼是川东民居的特色和标志,简化的吊脚楼在抗战时期成为被轰炸后老百姓迅速重建家园的法宝。最远方的断壁残垣是著名的宽仁医院,当年,这家不断被炸不断重建的医院曾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在家国危难的抗战时期,重庆曾作为“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远东指挥中心,在抗日战争中担负起重要的职责。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