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古董的鉴定中,通常采用目鉴的手法,亦即鉴定者调动全部的鉴藏知识,结合自己日常积累的经验教训,对所鉴定的对象提出自己的见解,给出真伪的结论。
在运用目鉴的手法时,鉴定者一定会用到逻辑鉴定法。譬如,有的藏品总是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但细细审察,竟然发现原来是藏品的始作俑者把一些不同年代互不关联的内容杂糅在了一起,行话叫“穿越”了。对“穿越”藏品的鉴定,其实就是运用因果逻辑进行推理的必然结果。
曾有位陶艺家向我推介一位古越窑青瓷藏家的藏品,他打开手机让我看那位藏家的众多藏品相片。看着看着,起初我十分兴奋,说实在,这些古越窑青瓷藏品中除了有几件是我眼熟的外,其中的绝大部分是我未曾见到过的,而且造型别致、釉色亮润、器型规整,几无破损。然而,再继续往下看时,一个不妙的念头始在我心里潜滋暗长:这位藏家是怎么收藏到这么精美稀缺的古越窑青瓷的呢?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怎么连作为“世界青瓷发源地”上虞的一个青瓷爱好者的我,都没能在上虞青瓷博物馆和本地众多藏家收藏的作品中见过其踪影呢?带着疑问,我问陶艺家:那位藏家是何时从哪里收藏到这些藏品的?他告诉我:“上世纪80年代,从绍兴收藏过来的。”这一说,我的疑窦便进一步加深了。
上世纪80年代民间收藏古越窑青瓷已经开始,且收藏最多的应该是绍兴和宁波地区的一些藏家,也就是说,上述那位藏家即便是从绍兴收藏到的,其收藏到的藏品至少应该与这2个地区的藏家藏品有交叉和类似的情况。既如此,那么他凭什么就可以收藏到那么多奇异得很的古越窑青瓷?而且,事后我翻阅一些研究古越窑青瓷专家的著作,也未能发现相类似的青瓷藏品——这就奇怪了,无论如何,逻辑上说不通呀!据说,后来这位陶艺家又让国内一位著名的陶瓷鉴赏专家和一些收藏古越窑青瓷的藏家鉴定,也给予了高度怀疑的答复。
收藏的水太深,其实就是因为作伪者多。我猜想,上述那位藏家,其意图显而易见:鉴于大家“未曾见过、未曾收藏过”,自己尽可通过臆造来达到鱼龙混珠的目的,最终凭“奇货可居”而卖个高价、逐得厚利。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以事实为依据的缜密的逻辑推理中,在众多专家的火眼金睛里其反而破绽凸现、洋相百出。
以事实为依据的逻辑推理,其科学性自不容怀疑,但有时为了给藏品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铁定结论,尤其是面对藏品所处的复杂环境和人们的种种质疑,则不妨在需要和可能的情况下引入高科技的技鉴手段。最近,和少年法老图坦卡蒙木乃伊在一起被发现的其中一把树叶状匕首的来源已经被揭开。意大利和埃及科学家使用现代非侵入式的化学分析技术证实,这把匕首由坠落在埃及沙漠中的陨石打造,是含有不同比例镍和钴的铁混合物,符合陨石的化学成分比例。其实,这把“藏在图坦卡蒙木乃伊绷带中的匕首长35厘米,出土时仍未氧化。从1922年英国人霍华德·卡特和卡那封勋爵发现图坦卡蒙墓以来,有关这把匕首的材质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而早先的逻辑推理已然成立:古埃及的铁质物品十分罕见。古埃及人没有研制铁冶炼技术,也没有矿场。因而,这把树叶状匕首的材料一定来自于陨铁。而经技术鉴定,终于证实逻辑推理的正确性。
收藏鉴定,定然躲不过逻辑思维,但逻辑推理一定与鉴定者积累的收藏经验、鉴定知识成正比。因此,不论是谁,但凡涉及收藏与鉴定,必须将学习积累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否则,信息不对称、信息掌握有误,那么,逻辑推理也必然跟着出错。与此同时,逻辑推理也离不开引入各收藏门类的鉴定大家、大师的权威意见以及运用必要的技术鉴定,如此,逻辑推理才能底气更足并反过来印证逻辑推理的合理性,以至滋养助推逻辑推理的成长。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